1 / 16
文档名称:

荀子的性恶、心善说.doc

格式:doc   大小:98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荀子的性恶、心善说.doc

上传人:s1188831 2018/8/19 文件大小: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荀子的性恶、心善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荀子人性论辨正
——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
【摘要】《荀子·性恶》的主旨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伪”据郭店竹简应做“”,指心之思虑活动、心之作为。既点出性恶,又指出善来自心之思虑活动,揭示了人生中以“性”为代表的向下堕失的力量,和以“心”为代表的向上提升的力量,并通过善恶的对立对人性做出考察,实际是提出了性恶、心善说。荀子的心乃道德智虑心,心好善、知善、为善,具有明确的价值诉求,故心善是说心趋向于善、可以为善。荀子的人性论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无疑是较为特殊,也较为完备的,值得充分重视。
【关键词】荀子性恶心善伪()
《性恶》乃荀书中的名篇,其学说却历来受学者的误解和诟病。宋人已有“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伊川先生语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262页。
“不须理会荀卿,且理会孟子性善”之说,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战国汉唐诸子》,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八册,第3254页。
当代港台新儒家学者牟宗三称:“荀子虽为儒家,但他的性恶说只触及人性中的动物层,是偏至而不中肯的学说。”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90 年版,第74页。
哲学史家劳思光也说:“就荀子之学未能顺孟子之路以扩大重德哲学而言,是为儒学之歧途。而尤应注意者是此一学说之归宿。荀子倡性恶而言师法,盘旋冲突,终堕入权威主义,遂生法家,大悖儒学之义。”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第1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9~250页。
但也有学者注意到,性恶并不足以概括《性恶》的主旨,唐端正说:“《荀子·性恶篇》所要论证的论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与‘善伪’是《性恶篇》所要同时证明的。但通观《荀子》全书,它所能证明及所要证明的,不在性恶,而在善伪。因此,我们与其说荀子是性恶论者,不如说他是善伪论者,或性无善无恶论者。”唐端正:《荀子善伪论所展示的知识问题》,《中国学人》第6期,1977年;收入氏著:《先秦诸子论丛》,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1年版,第71~72页。
不过说荀子主张“善伪”,含义依然不明,这不仅因为今人所谓“伪”与荀子之
“伪”已有较大差别,更重要的是,荀子使用的“伪”在不同语境下也有不同含义,故善伪究竟何意?其与性恶又是什么关系?仍需做进一步的辨析和说明。唯有此,方可廓清两千年的迷雾,揭示荀子人性论的真实面貌。
一、《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也”释义
《性恶》开篇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后反复申说,计有八次,故荀子的人性主张实际有二:一是性恶,二是善伪或伪善。前者说明人性为恶,后者则解释人何以有善。《性恶》接着说: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同“嫉”)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当为“又”)好声色焉,顺是,故***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通“导”) ,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认为人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性,这里的“生”应是指出生,“生而有”即生而具有,不过“生”也有产生、发生之意,生而所具之好利、疾恶、好声色在人性中起初只是潜存的状态,还需进一步产生、表现出来,而“顺是”,则会产生争夺、残贼、***乱,导致辞让、忠信、礼义的消亡。这是荀子对人性的基本判断,也是其性恶论的基本内容。
关于“人之性恶”,学术界的一般看法是,荀子以生理欲望言性,而生理欲望本身并不为恶,只不过人之欲望“欲多而不欲寡”(《正论》),现实中则“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富国》) ,这样顺从人的欲望(“顺是”)而不加节制,则会导致恶。因此,“性”本身不是恶,性的表现超出了礼义的规定、限度方为恶。并引《礼论》《正名》等篇为据,说明荀子并不认为人性或生理欲望本身为恶。持此说者甚多,近年较系统的论述可参见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东岳论丛》2004年1期;又见氏著:《荀子与儒家哲学》,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35~154页。
此说虽十分流行,其实颇有疑问。荀子对性的理解,实较为复杂,后面专门讨论。就其言人性,所列举者主要有:一、上文中的“生而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二、生理欲望。“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性恶》)三、生理机能。“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同上)其中生理欲望无所谓善恶,而生理机能则不涉及善恶,荀子言此主要是类比,而不是论证,其言“人之性恶”主要是落实在“好利”、“疾恶”、“好声色”上。据荀子的规定,“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其中偏险指偏颇、危险,强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