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麦克尤恩《蝴蝶》中的“蝴蝶”意象分析.doc

格式:doc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麦克尤恩《蝴蝶》中的“蝴蝶”意象分析.doc

上传人:ying_zhiguo02 2015/8/2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麦克尤恩《蝴蝶》中的“蝴蝶”意象分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麦克尤恩《蝴蝶》中的“蝴蝶”意象分析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蝴蝶》以倒叙、回忆的方式,从恋童癖者的视角讲述了“我”的犯罪心理过程。本文将从“蝴蝶”这一意象展开分析,围绕“蝴蝶”从传统意义到非传统意义的转型,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导致的人性的缺失,从而发现作者异常迫切的伦理道德需求,最终诉求人性和善的回归。
《蝴蝶》意象转型人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伊恩?麦克尤恩早(IanMcEwan,1948-)是英国当代文坛最优秀、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自其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获1975年毛姆奖以来,他多次获得布克奖提名。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他已被公认为英国的“国民作家”,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因其早期短篇小说集主题大都涉及性暴、乱伦、谋杀、行为倒退等伦理禁忌和阴暗人性,并由此殊获“恐怖伊恩”的绰号。因此在初识麦克尤恩时,读者们看到的永远是性,而且是“变态的性”,“不能实现的性”,“不能得到满足的性”,看到的更是那个打上时代烙印的惊世骇俗的“无处安放的青春”。因而也不难发现麦克尤恩写作的焦点在于人性中陌生而古怪的地下层,所揭示的也是二十世纪人类的伦理问题以及生存困境,即处在后现代工业文明中,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异化;以及人类精神上的孤独与空虚。
《蝴蝶》主要讲述一个身心畸零的少年“我”以“蝴蝶”这个美丽的谎言,诱惑并性侵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女童“简”,最后将她残忍地投入运河溺水而亡的故事。作为麦克尤恩最精彩的作品之一,曾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解读,被称作“让人不安的艺术”。基尔南?瑞安也曾说:“这个故事之所以让人如此不安,是因为它邀请我们完全采用一个恋童癖者的视角,来接受他对这些判断的冷漠”。因此,小说以卡夫卡式的文风描写了美丽纯洁的动物意象所承载的邪恶,凸显出作者异常迫切的道德企图和对人性的召唤。
2“蝴蝶”传统的象征意义:丑陋与美丽的蜕变
小说《蝴蝶》“Butterflies”,题目以复数的形式出现,就此不难理解“蝴蝶”这一意象是多重意义的化身。正如荣格曾说:每一个意象都有着人类精神与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而“蝴蝶”正是凝聚这些碎片、欢乐和悲哀的象征。
传统意义上,“蝴蝶”象征着自由、美丽与纯洁,也许正因为它的唯美、超脱与灵动的气质,让我们无法理解它曾经的丑陋面貌。小说中的“我”是一个长相可疑的人,“我的下巴和脖子互为一体,它们不分彼此,滋生怀疑”,“女人们不喜欢我的下巴,她们从不靠近我”。没有下巴的畸形少年,生活在充满暴力,人情冷漠,情感荒芜的的年代,正如“蝴蝶”在蜕变之前是不得不一直处在阴暗中的丑陋的蛹,想要蜕变却无法挣脱时间的束缚。小女孩
“简”的出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她细长的脸,眼睛大而哀怨,细密的棕色头发用红色的橡皮筋扎成一束,和红色的棉布裙子相称。她有一种诡异的美丽,近乎不详的意味,像莫迪利阿尼画中的人物”,就像美丽纯洁的“蝴蝶”一般闯入“我”的视线。“我”与“简”,这两类截然相反的形象,在作者巧妙的牵引下不期而遇,冥冥中上演一场精心安排的悲剧。
在遇到简之前,男孩已经好几天没和任何人说过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