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5年第20期(总第270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5年12月15日
本期主题:供给侧改革
[按]长期以来,出口、投资、消费这“三大需求”一直被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近些年,依赖传统红利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变得前途暗淡,在传统的需求管理模式下,经济政策主要围绕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展开,显然无助于结构转型与结构优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结构性失衡、矫正经济发展方式,同时由于需求管理政策长期过度使用,导致需求刺激政策的潜在风险正在逐步增加。再复制式地推出“”的空间已十分狭窄。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势在必行。“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本质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问题,“十三五”时期需要解决长期性的供给体系完善和供给结构的优化问题。供给侧改革将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内涵及理论渊源
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
2015年11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
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期高层讲话频频提及供给侧改革
日期
领导人
场合
论述
10月10日
中财办主任刘鹤
广东调研
要更加重视供给侧调整,加快淘汰僵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11月10日<br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实现整体跃升。
11月11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国务院
常务会议
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
11月13日
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
国务院新闻办政策例行吹风会
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11月14日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
北大经济观察
报告会
供给侧的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11月17日
国务院总理
李克强
“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
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档。
11月18日<br
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
11月18日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
《财经》年会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必须进行的政策和思路。
二、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通常的说法是,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技术、资源等要素,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在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经济学界掀起了对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等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里根、撒切尔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实际上,对于国内公众来说,供给侧虽然是个新鲜名词,但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从激活和释放供给侧的潜能开始的。通过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供给匮乏、物质短缺的状况,缓解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什么现在又提出供给侧改革?是因为经过连续三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我们的供给侧出了问题。概而言之,就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扬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和高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简单复制供给学派的供给管理,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避免潜在增速的大幅下行,其实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在要素领域的延续和聚焦。
三、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
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源自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利用,所以应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