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和”味隽永——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和”味隽永——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pdf

上传人:绝对好男人 2013/2/2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和”味隽永——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和’’味隽永
解读《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和”文化
张玉洁暨南大学, 广州一帅壮瞅一槲一姚赋亡富~冲啪壮

、引言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于年月日开始播出的一档美食纪录片,一共有自然的馈赠、主食的
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以及我们的田野七集。在纪录片式微的今天,其不仅取得
了超高的收视率,全面打败了同时段的电视剧,并且引发了网络上的讨论热潮,形成了“舌尖体”,甚至在距其播完
已经许久的今天,这股热潮依旧未退。虽然美食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都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这部纪录片能够取
得如此成功的原因,美食只是其一。希拉·柯伦·伯纳德在他的书中曾写道:“最好的纪录片故事,就像难忘的文学
作品或者发人深省的戏剧情节一样,不仅以直击人心的故事吸引观众——基于情节和人物——而且以主题、超越
了事件本身的所有细节直接引发观众的共鸣。”①《舌尖上的中国》摒弃了传统的旅游美食节目模式,不再只是单纯
地进行美食介绍,展现烹饪手法,而是通过各色美食的制作,将各个人家的故事串联起来,展现出中国普通人的生
活百态,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在让观众体味的同时也引起他们对当前生存状态的思考。
二、人与自然之和
对于中国人来说,饮食素来讲究一个“味”,既包括气味也包括口感,但人有五味,酸甜苦辣咸,这五味的调和便
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就像笋和豆腐,中国的厨师之所以爱它们,是因为它们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搭配食
物的味道,而这种对于饮食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观念,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崇尚“以和为美”,《左
传》:“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酽、梅。以烹鱼肉。箪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②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儒道两家等方面所共同推崇的,老子《道德经》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都是对“和”的一种诠释,虽然两家的出发点有许多不同,但“和”这种理念长久以
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和”文化。
“和”的范畴非常广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和”的一个方面,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总共出现过两个老黄,一个
在山西,一个在云南,天南地北,而且都是最普通的中国老百姓,但正是这样的两个人,却有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
富——勤劳与俭朴的精神:山西的老黄已经多岁了,依旧对着镜头说“我要好好干”云南的老黄在和儿子一起
腌制诺顿火腿后,依旧小心地把散落的盐收集起来。中国人自古就与土地打交道,用辛勤的劳作来换取食物,“一
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古人明白获得食物的艰辛,所以对于它们非常的珍惜。“不违农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勤劳节俭的同时,古人明
白的另外一个道理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在香格里拉的吉迪村,松茸是这里村民的重要收入,每年一到雨季,卓
玛就会上山去挖松茸,每次采摘完后,她都会小心地用松针将菌坑掩盖好,保持菌丝的完好;在查尔干湖,每次的
冬捕都是用寸网眼的渔网,只抓生长了年以上的大鱼,到了春季,还将有万斤的鱼苗重新投放到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