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0
文档名称:

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doc

格式:doc   大小:398KB   页数:4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doc

上传人:253214894 2018/8/23 文件大小:39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药学概论笔记1.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理论的形成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
刘元素河间以火热理论用药以寒凉为主称寒凉派。
张从政子和病由邪生攻邪祛病称攻邪派又称攻下派。
李杲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称补土派
朱丹溪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又称养阴派
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
整体观念;指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思想。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证: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生理和病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的转变趋势及本质。
症候:临床认为具有一定内在关系的一组症状群。
中医治疗的特点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表现的证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由于所表现的正相同而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
三,阴阳五行
阴阳;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属性的特征: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相关联性
阴阳的相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性
阴阳消长
阴阳互根
阴阳转化
对立性: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用药)指自然界一切相关联着的事物或现象,都存在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消长;指事物或现象中两个对立的方面并非处于相对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者此长彼消的变化之中。
阴阳互根;指阴阳两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有阴无阳称孤阴,有阳无阴称孤阳
4,阴阳转化:指阴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为各自对立的一方。
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五行学说
五:指木火土金水
行:指行列次序,运动变化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木-东火-南土-中金-西水-北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木木曰曲直春
火火曰炎上夏
土土曰稼穑长夏(夏末秋初)
金金曰从革秋
水水曰润下冬
五行归类:1,取象比类法
2,推演络绎法
五行相克乘侮
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生)
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





五位:



西

四季:


长夏


五脏(阴里):

心(脑)



六腑(阳表):

小肠(三焦)

大肠
膀胱
五官:





五体:
筋(爪)




五液:


涎(唾)


五色:
绿(青)
红(赤)



五味:





七情:



悲(忧)
恐(惊)
六欲:
视(看)
意(想)
尝(吃)


五志:





五感:


胀(肿)


五觉:


乏(烦)


五变:
硬(僵)
软(松)

结(瘀)

六邪:


暑(火)
湿

 
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
4,乘侮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不正常现象。
相乘:指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指五行反克为害
脏腑经络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指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反映于机体外部的象征。
五脏属阴
五脏:盰心脾肺肾
共同功能:藏精气
六腑:属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受纳腐熟水谷,传化排泄糟粕》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
一,心
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如润作用。
心主血脉的条件
心的阳气充沛
血液充盈
脉道通利
脉-血府
心主血脉功能失常会通过脉象,舌象,面色胸部的异常感觉表现出来。
心藏神
神,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指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故又称心为君主之官。
二,心的系统联系
心在志为喜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开窍于舌
在液为汗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能。排出浊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宣发卫气,(向上向外)
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和向下通降的功能,吸入清气输布精微和津液(向下向内)清肃异物。
肺通调水道
宣发:宣发水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余液(汗,津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肃降:肃降水液至脏腑组织器官浊液经肾到膀胱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