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四十章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一节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的分类:
1. 浅部感染: 各种癣菌,主要侵犯皮肤、毛发、指(趾)甲。
2. 深部感染: 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主要侵犯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可危及生命。
抗真菌药分类
抗菌作用
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抗菌作用好,如念珠菌、新型隐球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等。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B
作用机制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导致胞内许多小分子物质外漏,造成细胞死亡。
人体细胞也含固醇类,对人毒性大而严重。
细菌细胞膜不含固醇类,故对细菌无效。
用途
首选治疗深部真菌引起的内脏或全身感染;
如真菌性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尿路感染等,应静脉给药。
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需加小剂量作鞘内注射;
口服仅用于胃肠道真菌感染;
局部外用治疗眼科、皮肤科或妇科真菌性感染。
不良反应
毒性较大,静滴时可发生高热、寒战、头痛、恶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
肾损害(80%),如蛋白尿、血尿,血尿素氮升高;
贫血、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
肝毒性
应用时注意心电图,肝肾功能和血象改变
制霉菌素
多烯类,同两性霉素B,但毒性更大,仅局部应用—皮肤、口腔及阴道念珠菌感染。
灰黄霉素 griseofulvin
口服浅部抗真菌药
对各种皮肤癣菌如小孢子癣菌、表皮癣菌和毛癣菌作用强,而对其他细菌及真菌无效,窄谱。
干扰真菌有丝分裂,抑制其生长
化学结构与鸟嘌呤相似,干扰真菌DNA合成。
作用机制
用途
治疗上述真菌引起的皮肤、头发和指(趾)甲感染;对头癣效果好,对甲癣效果差,疗程长。
特点
本品不易透入皮肤角质层,外用无效,口服吸收后沉积于皮肤角质层,阻止真菌的入侵,待染有真菌的角质蛋白脱落后,被新生正常的组织所取代。
不良反应
较多,胃肠道反应、神经精神症状,偶有骨髓抑制及过敏反应,肝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