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寻找杠杆省力的原理及利用杠杆的特点,正确寻找杠杆的支点。
 。
教学重、难点:利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省力的原理。
课前准备:平衡尽、钩码、记录单、阿基米德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大家都玩过跷跷板游戏吗?哪怎样的两个人玩会比较好?(黑板上画跷跷板的简图)(体重差不多、平衡)
  谈话:其实,跷跷板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在科学上我们把它称为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处特殊的地方,你能发现吗?(支点)在你们桌上,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跷跷板的装置——平衡尺,大家找一找,它的支点在哪儿?(中心)下面我们就利用平衡尺来模拟跷跷板玩一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本课的研究内容。同时利用“游戏”刺激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初步了解杠杆这种简单机械。]
 二、【平衡尺实验】
  实验一:在平衡尺两边各挂一个钩码,初步体验杠杆平衡的原理。 
   ⑴讲述:在玩之前,我有几个要求,希望大家能认真听下。
  ①我们各用一个钩码代表玩跷跷板的人,分别把它们挂在平衡尺的两边,目的使它保持平衡;
  ②找一找有几种挂法。并思考:从中你能发现杠杆的哪些特点。
  (平衡尺两边挂的钩码数相同,且它们离支点的距离相等时,平衡尺才能保持平衡。)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杠杆平衡的条件。即在杠杆的两边挂同样重的物体,要使杠杆平衡,它们离支点的距离也必须相等。]
  实验二:在平衡尺两边挂数量不等的钩码,使平衡尺平衡。
  ⑴设问:如果在平衡尺两边挂上数量不等的钩码,那平衡尺还能保持平衡吗?(能或不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二组的实验。
  具体要求:在平衡尺的左边离支点2格处挂两个钩码,(注意左边的钩量的数量和位置不能再改变)试着在平衡尺右边挂钩码,目标是:“使平衡尺保持平衡”,并把每一种方法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讲解记录单),完成后思考从中你能发现杠杆的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在寻找使杠杆平衡方法中,我没有刻意要求学生把钩码挂在同一位置。目的是更开放一点,毕竟把钩码分开放置也能使杠杆平衡,至于分析时有难度,我则明确告诉学生等以后再来分析,我想这也是对学生活动的一种尊重。] 
   ⑵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⑶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从你的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具体分析过程中,着重抓住关键之处设问。如在杠杆左边2格处挂了2个钩码,右边挂了4个,为什么杠杆还能保持平衡?从而引发学生对距离的思考和认识,进而分析三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杠杆。)
  ⑷讲述:杠杆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省力杠杆、平衡杠杆、费力杠杆。那它们分别要满足什么条件?(学生叙述)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为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学生能操作,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