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9/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
一、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实施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从2001年正式开始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到2004年年底,在中国已经有1377家上市公司聘任了总计4681名独立董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已聘请了3名以上
8 t tt o m
独立董事。实践表明,独立董事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对重大关联交易、董事的提名与任免、董事及高管人员的薪酬、重大资金往来等重要独立意见,而且对一些
8 tt
可能股东权益的事项主动发表独立意见。由于. com中国独立董事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还要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因此. 一段时间。从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效果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从理论上讲,独立董事制度作为dddtt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其主要职责是维护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能在重要题上发表独立意见,在选聘经理、制定报酬、评价业绩等方面作用。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是其独立性,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过度集中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普遍问题之一,从独立董事的选聘形式看,并没有能够SSBBww有效规避这一问题对独立董事独立性与公正性可能响。根据中国证监会《指导意见》规定:“独立董事可由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者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1%以上
8 t tt o m
的股东提名产生。”结合目前上市公司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掌握的普遍现状来看,独立董事的提名很大程度
上还是由公司控股股东在操纵。
据2004年5月27日《上海证券报》推出的中国独立董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接受调查的独立董事中,有63%的独立董事为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名产生;超过36%的独立董事为第一大股东提名。由于. com独立董事制度选聘上的非独立性,必然造成独立董事难以有所作为dddtt。独立董事作为dddtt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的代表进入公司董事会,以控股股东和经营层为主要监督对象,那么8ttt8就不应该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选择和决定独立董事候选人,在投票选举时,控股股东或其派出的董事应该回避表决。在中国现有的“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由控股股东或其控制的董事会介入独立董事的选举而产生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在经理人市场发达的国家,独立董事的资源是丰富和可靠的,并在某种程度
上已经制度化,如美国一些
8 tt
中介机构专门8ttt8为公司提供独立董事候选人,从事独立董事的推荐工作。而我国独立董事的资源还很匮乏,而且现有的独立董事人选大多为学者、会计师或律师等。中国独立董事调查数据表明:从独立董事的背景来看,%的独立董事来自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独立董事来自于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机构;%的独立董事来自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这一结果反映,目前独立董事群体在构成上以高校及科研单位人员为主,而这一群体主要从事的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加之行权时获得ssbbww信息的有限性,以及不可能精力的情况8 tt t 8. com下,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在独立董事问题上,“独立性”是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除了其基本特征“独立性”外,独立董事还应该具有“专业性”,即履行其职责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及经验,的职业操守。在我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