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论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反思.doc

格式:doc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反思.doc

上传人:wuxwivg046 2015/8/28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大江健三郎的战后反思
摘要:从《暗川重桨》中创建的反思战败原点“受辱像”到《不意之哑》中对“日常性现实”的反思与创造性突围,大江健三郎从自身“战争体验”出发的文学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战后反思机制与方法,即突破之前以“事实”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真相”体系,构建以自身主体性为中心的求真体系,抵抗一切未经主体验证的必然性施与,这是大江战后文学反思的精神核心。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对“形象”的认识,大江旨在创造另一种现实的文学创作中展示出“自我构建”在批判战中“无主体”构建的力量,为日本战后自文学上确立战后反思、批判体系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大江健三郎;战后反思;主体性;抵抗
1958年,大江健三郎有10个短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一部戏剧,分别刊登在当时日本重要的商业文艺杂志《文学界》与《新潮》上,它们被批评界视为大江的早期短篇作品。这些作品中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储着大江“战争记忆”的“断片”(ダンペン),借助这些“断片”,大江完成了对“战争记忆”的重释,正是在这样的“重释”中,形成了大江式的战后文学“反思”,通过对战争的反思构建当下的现实与自我。
一、大江反思的特色:从“日常性现实”突围
二十世纪50年代,日本文学界兴起了对刚刚过去的战争进行反思的热潮,不同流派、风格的作家均不同程度地加入到这一时代潮流中,大江健三郎的反思以其显著的特性独立于时代的潮头,从众多作家关注的
“日常性现实”中突围使得大江的反思中包含了更为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日常性”的问题重新带回读者视野的,是与大江同时代“第三新人”,[1]“日常”也继战前重新成为战后文艺批评家竞相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秋山骏在日本战后文学研究中就对“日常”的一般概念及其与战前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与论证:“日常”从指普通的每一天变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而所谓“第三新人”则继承了战前“私小说”传统中对不变“日常性”的认同,他们的崛起也迎合了时代对发掘出“日常”中藏匿的事件性以重构战后社会及历史的需求。[2]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日常的现实”的意义并不单纯指描述普通相继的日日夜夜,而是强调从认识个人每日生活的价值出发去理解并反映现实。“第三新人”无疑从观念与方法论上又回到了战前素朴的自然主义阶段,不同之处只是增添了反映战后生活的新内容,当然也有评论家如?庭孝男相信由战争中产生的“死亡”形象有助于作家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异常”与危机,[3]但这都与大江从观念及方法上对“日常”的理解与重构南辕北辙(即便大江的战后反思之路也开始于找到“日常”中的“事件性”),大江从一开始就已经走上与“第三新人”乃至战前“私小说”完全不同、甚至可谓相逆的创作路径。
大江的战后反思建立在“再现‘错误’发生的时空以便重新体验”基础上,这使他与“第三新人”之间存在诸多不同: “第三新人”作家的叙事时间往往从当下的“日常”展开,通过叙事组建的当下时空将自己在战时的体验与感受以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岛尾敏雄的《死之棘》(1960)取材于他自己与
“病妻”共同生活的真实经历,小说中“病妻”对从战场归来的丈夫产生无限的怀疑与猜忌,令夫妻双方把绵长的岁月变成对另一方的折磨,两人一直被***或一起死掉的阴影笼罩,在战争过后的瓦砾堆上重建的是夫妻日常生活的“战场”。大江却无意重建“日常”,他要描述的是“日常”中突然出现的那些“异常”时刻,就像《不意之哑》中描述的突然出现的、与战争中一样的“敌对”场面时,人该如何应对?对反抗必然性的力量的渲染大于对情节的细致刻画及其人物心理的详细分析,展示了一种奇特反抗形式的可能。这是那些主动与当下现实发生联系,并在“过去”的废墟上反映当下所谓“新现实”的“第三新人”难以想象的。通过“日常”事件体现意义并非大江的叙事意图,他要借助具有事件性的“日常”甚至是“超日常”探寻意义产生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重塑,改造当下的现实。
“第三新人”和大江有着不同的“战争体验”形成的叙事,之间的分歧代表着战后两种不同反思路径:前者试图从战后的“日常”中重新找出意义,而后者则极力从方法上探寻新意义诞生的领域;前者将精力放在对日常生活中必然性的刻画,后者在探讨以何种方式与力量对抗任何按日常生活逻辑展开的必然性,就像《不意之哑》中以“丢鞋事件”为契机,“占领者拥有话语权”这一已经被日常化(或者说必然化)了的逻辑在村民的“沉默”中失效,村民在“沉默”中赢得了主动。同时,也正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对“非日常性”内容的表现,简化了按照日常时间展开的情节,也使得反抗必然性的意志与力量通过小说自身的形式表现被留存下来,成为今后实践中的意志与力量。
从战前一直延续到战后的、对“日常”中原有必然性以及被“日常”必然化逻辑的屈服,无情吞噬了反抗这种必然性中蕴含的“创造性”,而这里的“创造性”来源于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