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东浦黄酒小镇:始于黄酒,忠于味蕾
绍兴老酒出东浦,东浦十里闻酒香。东浦镇位于绍兴市西郊,距离绍兴城区7公里,属于宁绍平原。清代的绍兴东浦,油漆匠阿根师傅的母亲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往常村里人祝寿,会挑一坛上好的黄酒,并在装酒的陶坛外用红纸写上“寿”字以贺之,可阿根师傅觉得这陶坛既普通也不好看,于是突发奇想:能否在陶坛外用泥塑的形式,让陶坛与众不同一些?他日夜构思,反复试验,最终在储酒的陶坛上泥塑了一位老寿星形象,还在四周雕刻出百花装饰点缀,最后用自己的漆匠手艺,施之各种色彩,使原本平淡无奇的陶坛焕然一新。这不,阿根师傅的创意一经实现,立刻传遍了全东浦。日后,这种雕了花的酒坛就成为了绍兴酒包装的代表,梅兰竹菊、神话传说、山水风光、经典人物,无不成了雕花内容,而这原本的绍兴加饭酒,也多了一个雅称:花雕。这便是花雕酒的来历。
东浦自古就是“以楫为马、以舟代车、以桥为路”的水乡泽国,据不完全统计,境内仅各式各样的古桥就有216座,这些古桥的建造时间上自明清,下至民国,造型或拱梁结合,或拱涵配套,或长虹卧波,匠心别具,不一而足。在东浦古镇的老街上,有一座“酒木桥”(又称新桥),这座三孔石拱桥上雕刻有大楷楹联:“浦北中心为酒国;桥西出口是鹅池。”点出了东浦的特产是酒。
要说东浦的酒为何如此出名,“天下灵泉汇鉴湖,制成佳酿色香殊”可一语道破。正所谓水乃酒中血,东浦境内的鉴湖水,水质清冽,水色澄澈,且含有特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酿酒非他水可以代替。追溯起来,东浦的酿酒历史迄今已近
2000年,宋代的东浦,已是绍兴酿酒业的中心。“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东浦人陆游当时在江南水乡小村做客,农家主人端出腊月里自酿的米酒招待,这酒的外表虽有些浑浊,但味道却有如名酒般醇美,美酒佐肴馔,诗人好不尽兴畅快。
四月微风和煦,漫步在东浦古镇的老街上,清人孙垓笔下的“村店村桥入画时……水气着意闻酒香”的意境悠然而起。老街上,街沿着河走,河连着石桥,人家濒河而居。在一处天井,主人正准备摆桌吃午饭。八仙桌上,一个大号的雪碧瓶里装满了乳清色的米酒。女主人旋开瓶盖,往一只白瓷兰花大碗中徐徐而倒,米酒的醇香立刻飘散开来。男主人端起大碗“喇”一口,配以一碟子爆炒螺蛳,忘情而陶醉,正是“笃螺蛳过酒,强盗来了勿肯走”。这乳清色的米酒是自家酿的老酒,属于淋饭酒,它在酿制过程中因只加酒药未入曲,并未着色,因此酒液之色宛如淘米后的水呈乳清色。这种米酒口感鲜爽,酒精度数也不高,很适宜大口饮用,尤其适合劳作之后感到体乏口干之人。也正因如此,这酒又极易叫人“上当”,因为它的后劲很大,入口味甜却容易喝醉。
石板路、小弄堂、马头墙、黑屋瓦,东浦老街上巷弄众多,游览时很容易绕迷糊。但走着、走着就会发现,老街上的每一条弄堂都是贯通的,不禁让人遐想,以前做酒的人家若正好开坛吊酒,这绵长的老酒醇香定能钻到隔壁巷子的最深处。
明清时期,东浦境内已有酒作坊400多家,其中一家叫“孝贞”的酒坊,得到过明武宗御笔题写的坊额和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金爵商标,其出品的竹叶青酒成为进京贡酒。清至民国,酒坊在扩大酿酒量的同时,更加注重黄酒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增加,除传统的元红、加饭、竹叶青等品种外,还增加了比较高档的香雪、善酿等。1912年,东浦乡云集酿坊的吴阿惠师傅用糯米饭、酒药和糟烧试酿了一缸绍兴酒,此酒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