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文档名称:

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153KB   页数:3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上传人:rovend 2018/9/4 文件大小:15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鹿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二00七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背景 2
(一)现实基础 2
(二)面临问题 4
(三)发展条件 5
二、总体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6
(三)发展目标 7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 8
(一)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8
(二)加强生态保护,塑造和谐人居 10
(三)推进“四节”工程,提高集约水平 11
(四)深化资源利用,健全回收体系 12
(五)推广绿色工程,共建节约型社会 12
四、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 13
(一)示范工程 13
(二)重点项目 16
五、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 18
附表1: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23
附表2: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24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鹿城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组织编制《鹿城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年,目标期为2010年,是鹿城区“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体现导向性、实施性和政策配套性。
编制依据:
1、《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2、《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作方案》
3、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
4、《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
5、《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6、《温州市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
7、《温州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8、《温州市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9、《鹿城生态区建设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五”以来,我区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关领域积极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生态区建设全面展开。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市的目标,组织编制并积极实施《鹿城生态区建设规划》。到2005年,已建成1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绿色学校、15个省(市)级绿色学校,1个国家级绿色社区、29个省(市)级绿色社区,5家绿色饭店,23个省(市)级绿色家庭。鹿城轻工产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全面启动,并被列入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
2、资源集约型产业发展良好。积极培育绿色企业,到2005年,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发展集约型的现代服务业,三产占GDP 比重达到53%,温州首个区域总部经济园—中国“鞋都”总部经济园建设和招商迈出实质性步伐。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万亩、,2家企业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3、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十五”期间,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不断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34%,%,烟尘控制区覆盖全建成区。电镀、制革行业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全区医疗废物基本实现统一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稳步推进,农村综合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资源节约成效显著。,。,低于全市104立方米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划、计划及控制性指标供地。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产出提高到310万元/公顷。加强原材消耗核算,推广高强度、高性能和其他新型代用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应用比重达到70%以上。
5、资源再生利用迈出新步伐。已建成临江垃圾发电厂,城区生活垃圾100%焚烧发电。餐废回收网络基本形成,全区90%的餐废油已实现回收利用。全区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100多家,回收网点409个。水心废旧钢材、南郊废旧机械市场已形成一定集散规模,社区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6、科技专项攻关成绩斐然。努力引导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节约环保型产品的研究开发。“制鞋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中两项省级重大攻关项目通过了验收,其中,由浙江霸力集团公司承担的“毛革一体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全区科技计划项目中涉及循环利用、环保节能、资源开发领域的项目比重逐年上升。
(二)面临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受制于资源、环境、产业、资金、科技信息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区循环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制约。第一,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我区人均城市(镇)用地面积仅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