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史变迁
作者:方金兵刘荣茂张富友
内容摘要:为了dd dtt. com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方向有必要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进行客观描述。本文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了阐述,并初步归纳了每个阶段的特点,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变迁农业银行
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着巨大支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业银行的体制经历了多次变动;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ssbbww. c om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
初步形成阶段(1949—1957年)
在此阶段,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农村金融管理部门,建立了农业合作银行,接着中国农业银行成立,指导和扶助农信社,农村金融体系初具雏形。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1951年5月,第一届农村金融会议确立了农村金融工作的基础地位。第二届全国金融会议提出了筹设农业合作银行(农业银行的前身)的提案。农业合作银行于1951年7月建立后,并没有在全国建立各级分支机构,基层农村金融工作仍由各级人民银行管理,农业合作银行对各级农村金融部门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未能发挥其应有作用,1952年被撤消。农村金融工作由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管理局负责。
中国农业银行于1955年3月再次成立。建立后,扩大了各项农村金融业务,加快了农村信用合作事业的发展,壮大了农村资金力量,更好地支持了农业生产。但是dddTt,由于. com人、农两行并存,出现
8 tt
矛盾。1957年2月,人民银行总行认为:两行的工作很难划分,特别是县级以下工作更难划分;两行分别设立,大量增加. com机构干部、增加. com基本建设和费用开支。 1957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撤销中国农业银行的通知》,农村信贷工作由人民银行统一负责办理。
(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试办信用合作组织,打击当时盛行的高利贷盘剥农民的现象。1954年2月全国第一次农村信用合作社会议对农村信用工作提出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当时信用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dddTt,信用社的发展也出现题,为此,1955年对信用社进行整顿巩固。
此阶段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直存在,基本上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农业合作银行与农业银行都在建立的两年之内撤并,未发挥其应有作用。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78年)
(一)经济建设曲折发展时期的农村金融
1958年,人民银行总行先后三次召开重要,组织发动了银行工作的“大跃进”。1958年8月,金融工作全国第一次现场会议肯定了对商业收购资金采取充分供应和“实物存款”方式。1958年10月,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拟订了“两放、三统、一包”的财贸管理体制,将农村财贸机构下放给人民公社。始于1959年1月的营业所下放工作给金融活动带来极大混乱,同年4月中共中央把农村银行机构收回,不再下放。
1963年11月12日,农业银行在北京成立。第三次成立后,在全面安排支农资金、建立贫下中农无息专项贷款、对农贷资金实行基金制等方面
工作,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dddTt当时的农业银行并没有以真正的金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