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海冰淡化即将“破茧化蝶” 顽疾仍待突破.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冰淡化即将“破茧化蝶” 顽疾仍待突破.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9/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冰淡化即将“破茧化蝶” 顽疾仍待突破.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今年1月以来环渤海地区的海冰成灾让人记忆犹新,而如今我国西南地区正在大面积蔓延的旱灾令人扼腕。如果能让有害的冰变成有用的水?……听上去这似乎是个笑谈。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开展的海冰淡化技术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居世界领先水平。这一重大突破在当今世界水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海冰淡化技术,不仅可以让海冰变害为利,而且有望使我国环渤海地区变为巨大的“水碗”。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卫和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动力研究室主任陈伟斌等专家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海冰淡化技术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化前期的关键设备研制和综合实验阶段,尽管离产业化应用已为时不远,但仍面临重重困难,亟待政府和企业支持。相关人士呼吁,应尽快推动渤海海冰淡化的产业化进程,使海冰资源真正成为环渤海地区的巨大“水碗”。
海冰淡化技术全球领先
专家认为,开发海冰作为淡水资源这一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陆基海冰采集、脱盐、存储和海冰水的农业应用实验,具有原始创新性,达到,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中国国情开展的原始性创新研究,它不仅为增加我国淡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战略储备开辟了新路,还提出了化灾害为资源的科研新理念。
2月下旬和3月初,曾两次前往辽宁瓦房店市西阳乡将军石渔港,看到了正在实验中的海冰淡化实验装置,只见采冰船在岸边采集冰块,蜿蜒的冰块传输系统自海边引出,一支引向一所硕大的蓄冰池,一支引向离心脱盐机。
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海洋环境动力研究室主任陈伟斌介绍,海冰淡化是1995年由现任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史培军等人提出来的新概念,而这一概念是国际上属首创。它提出的背景是中国北方缺水,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的环渤海地区尤其严重。
2000年前后,海冰淡化这一全新的概念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宋健的鼓励和支持,海冰淡化研究作为一个探索性项目开始走上科研舞台。2001年以来,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天津大学、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在海冰淡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据专家介绍,在近两三年的冬季,研究团队在河北黄骅基地和辽宁瓦房店基地开展了海冰淡化中间实验,完成了海冰从采集、输送到脱盐、存储的完整工艺过程,获得的海冰淡水盐度为2‰以下,达到国家水源地的水质标准。目前研制出的岸边采集设备每小时可采海冰200立方米,海上采集设备每小时可采海冰1000立方米。
至于海冰淡化后的储存问题,技术人员也想好了途径:一、可以利用现有的淡水库;二、可以向海洋要地方,在海湾建淡水库;三、可以在海上建橡胶水库,这种方式方便、灵活,建成后可以移动,哪里缺水就移到哪里。
产业化之路仍存桎梏
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海冰淡化即将“破茧化蝶”,但在产业化实验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影响了这项创新性项目的进展。
记者了解到,海冰淡化在产业化道路上遇到的障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体制上,创新性项目需要创新性体制扶持。据陈伟斌和顾卫等专家介绍,尽管海冰淡化项目前期曾受到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且该项目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科技和工业的结合点———即将应用阶段,但体制上出现了断层,既得不到科研部门的支持,也得不到产业部门的支持,使这个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