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海王破茧.doc

格式:doc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海王破茧.doc

上传人:管理资源吧 2011/7/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王破茧.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海王破茧
五年来,海王犹如一个越裹越密的蚕茧。
它的"真身"几乎从社会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白白的蚕丝既阻碍了人们打量海王的目光,又裹住了海王人迫不及待想要翩动的翅膀。
这是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彷徨岁月。新旧千年之交,海王人成功地逃离了冬天;海王集团重新在业界恢复自信,崭露头角;海王少帅张思民告诉记者:新世纪的"海王号",航行目标是成为世界的海王!
为这一声破晓,张思民和他的同事们,摸索了整整十二年的时间。
 
恐龙的恐惧
1989年7月,27岁的史玉柱在深圳承包了一家工贸公司电脑部,试图开发出一种填补国内空白的电脑软件--巨人汉卡。而几乎同一时间,离史玉柱的电脑桌不足三公里的地方,深圳蛇口石云村刚刚挂牌的深珠工贸公司,同样27岁的张思民正领着一帮男男女女,在灯光下清洗一堆从海里捞起来的东西;牡蛎。他们想要做的,是从几十只牡蛎里提取它的精粹物,转化为一粒胶囊--这就是日后在全国医疗保健市场大名鼎鼎的海洋药物;金牡蛎。
此时张思民并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中国海洋生物工程研究成果产业化的先驱。倒推几个月时间,他刚刚从一本风靡一时的丛书《第三次浪潮》里,读到了海洋对于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而海洋药物的潜力,张思民则从另外一些渠道获知,它在国外已经产生了可观的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
始作俑者,谈何容易。好在这是一个每天都有梦想升起的地方,"冒险家"纷至沓来,奇迹裹着一幢幢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城市里疯长。从中信投资公司凭一股热情辞职下海,以3000元创业的张思民,半个月便弹尽粮绝了。但他的梦想很诱人,一位澳大利亚"冒险家"找上门来;我出100万美元,能不能参与你的项目?
这真是好大的一笔钱,张思民发现奇迹真的变在自己身上应验:一个空壳公司,仅仅拥有一个概念,居然在新的合资企业"海王药业有限公司"里控了股--这就是深圳!
张思民买办公楼,买设备,买技术资料,请专家,招兵买马……马不停蹄地投入试验。1990年6月,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保健品"金牡蛎"完成中试投入生产。介于它的国内首创性,一大堆令人羡慕的荣誉也紧随而至:三项国内大奖加一项国际金奖。耀眼的奖杯吸引来更多的投资者,一年多时间,前后竟有两千多万的资金汇入了"海王药业有限公司"的账户--这就是海洋生物的魅力!
1990年海王金牡蛎销售量达100万元;1991年上千万资金投入广告,销量跃升至300万元;1992年,突破1亿元大关……
那是一段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创业者和投资者皆大欢喜。酒肉穿肠过,穷日子心中留。慢慢地,张思民和同伴们感到自己和暴发户差不了多少,开始幡然醒悟。拥有数千万家底的张思民决心搭建新的事业平台。
十年后,张思民在那栋依然让人一见惊奇的海王大厦里,向记者讲述着如何缔造海王大厦的故事。他说,实际上我们是做了一回商场上的"三好学生"--一个好地方,一个好时机,再加一个好创意,摸着石头边学边干,就隆起一个巨大的项目来。
1991年,青年才俊张思民在深圳开始名声显赫。有人慕名而来寻求合作,并告诉他,房地产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领域。张思民听了心中怦然而动。
心动的张思民产生一种大胆得近乎疯狂的想法:要盖,不如就盖一栋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先投资要大,其次设计要独特,其三造型永不过时。想法一出笼,张思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然而这是在深圳,90年代初全国唯一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