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旱农学
名词解释:
旱农:是指在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雨养农业。
旱农学:指研究和阐述无灌溉条件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旱地农业生产的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科学。
降水距平百分率:指一定时期内实际降水量相对于同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的百分数,是衡量干旱程度的定量指标。
黑垆土:指在地形平坦,侵蚀较轻的黄土塬面上经过长期培肥耕种形成的古老的农业土壤,上部有长期堆积形成的浓厚的黑色垆土层。
黄绵土:指在黄土母质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土壤,无明显的培面发育,是侵蚀和耕种共同作用的产物。
盐土:指土壤中可深性盐达到足以障碍大多数作物生长的程度,但代换性钠尚不足以显著改变土壤特性的土壤。
碱土:指交换性钠足以防碍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但不含大量可溶性盐的土壤。
干热风:是影响麦类生产、尤其是小麦生产的气象灾害,是在小麦开花和乳熟期间出现的高温、低温并伴有一定风力的灾害性天气。
内排水:在地下水位比较高或雨水水量较大的情况下,湿润锋在渗透过程中不久就与剖面中原地下毛管上升水的湿润土层相连接,这种水分运动产要在策略影响下进行,称为内排水。
反浆:土壤的春季融冻过程较结冰过程快,但也非很短时间内化通,当已开始解冻,但上下层尚未完全通透时,表层土壤可积聚较多的液态水,称为反浆。
凋萎点:指植物出现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的重量百分数。
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能保持毛管悬着水的最大数量。
被动吸水:由植物体表的蒸腾作用所引起的根据土壤水分的吸收,称为被动吸水,其水量可达到植物总需水量的90%。
水分利用效率:指每单位蒸散的水分在一定面积上所生产的经济产量。(WUE=Y/ET)
气候产量:指考虑一个地方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作物产量。
水分临界期:作物在某一生育期或生育时期遭受缺水所产生的影响,以后即使供水条件改善,其所受损失也不能恢复或补偿,直到最后严重的影响产量,这个时期称为作物的水分临界期。
径流片蚀:发生在分水岭斜坡上部的,未经汇流的薄层状径流的侵蚀作用。
深松耕:是用无壁犁或松土铲只疏松耕层而不翻转耕层的一种土壤耕作方式。
砂田:是由大小不等的河卵石或冰碛石与粗砂的混合物,覆盖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而形成的。
等高耕种:又叫横坡耕种或等高种植。是改变原来的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所有坡地上的耕种措施均沿水平等高线进行。
等高带状间作:就是在坡地上沿等高方向,按适当的宽度把坡地划分成许多条带,将疏生作物按条带相间种植。这样一条一带的相间种植就叫做等高带状间作。
水窖:又叫旱井,是干旱地区群众创造的一种蓄水设施,主要设在场院之内或住宅附近,以收集场院面积上的降雨,以解决人畜日常用水问题或补灌作物。
引洪漫灌:指在暴雨后,利用从荒坡、荒沟、河流、道路等流下的洪水漫灌川、塬、滩地的农田。
喷灌:是利用一种专门设备把有压水流喷射到空中并散成水滴洒落在地面上,如同降雨那样湿润土壤的灌水方式。
渗灌:(地下灌溉)是利用埋设在地下的管道将灌溉水引入田间作物的根系吸水层,主要借毛细管的吸水作用,自上而下湿润土壤的灌水方式。
滴灌: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把水或溶有化肥的水溶液一滴一滴地、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部土壤,使作物根系分布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保持在最优状态的一种行进灌水方式。
作物抗旱性:指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