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其对策选择
导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了诸多发展趋势,包括www .ddd tt. com: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为导向的新技术革命、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以及区域
经济一体化等。其中,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世界各国政府的决策和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其影响已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广泛
8ttt8
关注。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球化无异于一把“双刃剑”。在为发展中国家带来追赶上发达国家的新机遇,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同时ssbbww. com,也不可避免地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安全提出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
8ttt8
负面影响甚至是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ssbbww. c om审慎对待,不可盲从。各国要从战略的高度,全面考虑到本衡各方面,在客观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既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大好前景,又充分考虑到可能题并准备好对策,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勇敢迎接挑战,作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争取实现本国的经济起飞。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特征
“经济全球化”这个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对于其定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术界现在dd dtt. com都还没有一致认可的限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 com,以及技术的广泛
8ttt8
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美国全球化理论权威、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则认为,全球化的第一层含义是经济领域,指商品、服务、资金、信息远距离的流动。还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
对此,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来考察,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统一大市场。在全球市场分开的情况8 tt t 8. com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地区之间的自由化贸易不等于经济全球化或者些方面全球化的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90年代形成高潮。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冷战结束后,占世界市场1/3的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变化,以苏联为榜样的走计划经济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因此. com路不通而长期停滞不前,更加贫穷落后,此时弦易辙,转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完全8 t tt8. com意义的全球大市场诞生了,经济全球化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本文提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
ssbbWw
,朝横向和纵向扩展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ssbbww. com也带来了各国和全球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经济活动和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成了我们sSBbWw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的具体特征表现为:
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生产要素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的经济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二战后相继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也大都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
dddTt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也只是上世纪末的事。正如1992年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说的:“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这主要是因为8 Tt t 8. com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宣告了“两个平行市场”时代的结束。市场经济原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同和确立,包括www .ddd tt. com中国在内的许多
8ttt8
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从计划经济或混合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使得世界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的人口由25%一下子骤增到90%以上
8 t tt o m
,世界市场得到统一。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和不同层次国家的共同体制,真正形成了世界性的无所不包的统一的世界市场,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
第二,贸易的全球化
作为dddtt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全球性贸易是首当其冲的。二战以来,扩大。据统计,195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仅为610亿美元,到1970和1990年则分别为3120亿美元和31870亿美元。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增长趋势更加明显。1998年,全球商品贸易额达到5414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