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

上传人:544272817 2011/7/1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长期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呈现出以调控国内均衡为主的特点。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传统的调控模式将受到外部经济的强烈冲击。本文在分析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关于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各种理论之后,提出了中国应该选择"内外兼重,双重平衡"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观点,同时认为在具体模式构建上,应积极发挥人民币浮动汇率稳定国际收支的作用,同时重点采用浮动汇率条件下有政策效果比较优势的货币政策实现国内均衡,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遵循WTO的有关规则,强化政府在供给政策中的作用,构建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调控外部均衡内部均衡经过近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和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的强力推动下,各国市场进一步融合,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世界经济格局重新调整。其次,从国内情况看,总供求关系出现了根本性转变,经济开始由短缺走向相对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由通货膨胀走向通货紧缩。显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选择将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与趋势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加入全球化浪潮日益加速的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在市场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等方面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在扩大进出口贸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扩大沿海地区开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据《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显示,20年里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656亿美元,特别是90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左右。据专家估计,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照此推算,外资投入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在6%左右。显然,国际间要素流动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生产率。据有关统计表明,90年代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通过扩大投资和提高要素生产率,%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构成上都有很大变化。在收支规模上,1979-2000年累计进出口总额约为3万亿美元,是建国以后前29年的15倍多。我国贸易占世界贸易的位置,已由1980年的第28位提高到2000年的第7位。随着国际收支规模的扩大,国家外汇储备总水平不断上升,2000年底达1513亿美元。近20年来,除进出口和侨汇两个传统项目以外,其它如旅游、运输、服务承包和资本项目收支急剧增长,其中资本项目收支增长尤其明显。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化的程度的不断加深,涉外经济活动在国民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大大提高。以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之比为例,%,2000年则上升到约40%。参与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国民收入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二)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始于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改革方案出台以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国家采用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加以辅助和引导,这种调控区别于以往的计划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