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我国港口信息化建设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港口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发展需求,探讨适应我国港口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思路,通过建设现代化港口物流信息一体化管控体系,构建多元化港口物流信息对外服务平台,出台适应自身业务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制度规范等手段,从而推进港口业务、信息技术、管理体制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在港口竞争力中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港口信息化建设;信息共享;一体化管控;开放服务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国际运输市场化带动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港口已不仅是物流运输的中转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而且成为区域和腹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依托。港口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信息处理环节复杂,作为物流信息的汇集节点,是建立顺畅、一体化的物流信息链的关键环节,同时也具有客观反应地区经济走势的作用。港口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港口生产效率,促进现代化高效管理,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是带动港口各项工作创新和功能升级的突破口。我国的港口信息化发展经过MIS、EDI等发展阶段[1],在智能化生产控制和信息管理方面取得一些成就,随着港口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现有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港口生产经营业务应用系统的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提升信息在管理和辅助决策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全港对外服务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
1 我国港口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需求分析
港口业务系统信息资源分散、数据标准不统一
由于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对软件系统反作用认识不足,或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现阶段港口船舶、生产、库场、设备、人事、财务、货源等业务管理系统大多未实现集成化和信息共享,系统数据分散导致“信息孤岛”的存在,区域物流枢纽数据交换不畅,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未能充分发挥智能管控作用,对外信息服务能力薄弱,导致在系统应用实施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却收不到相应的成效;部分港口业务管理系统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资源基础不一致,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困难,信息资源基础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需求[4];有的港口系统信息采集渠道单一,手段落后,信息量不够全面,传输渠道不畅通,对采集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薄弱,使得信息资源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港口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脱节
全面、准备、实时掌握港口生产控制信息对于港口管理和决策分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港口管理系统与控制系统存在脱节现象,未能有效利用控制系统中的数据资源支撑管理系统的决策分析;采用人工录入数据等手段导致管理系统采集效率较低,且存在数据不准备、不全面等问题,给管理系统实时数据统计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亟待推进港口信息管控一体化,实现管理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之间的无缝对接,融合业务流程,共享生产业务信息,以满足港口管理者和各业务部门对生产经营信息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需求。
另外,机械沿用传统、落后的MIS等系统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港口企业生产、管理与信息化匹配问题[1],应根据自身实际梳理物流信息化需求、业务管理需求、决策分析需求,建立“量身定制”可持续发展、兼容和可扩展性良好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平台。
物流产业链联动不充分,对外信息服务不足
现代化水上物流产业链融合港口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