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中国民族与民族识别.ppt

格式:ppt   大小:2,611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民族与民族识别.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18/9/8 文件大小:2.5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民族与民族识别.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族识别
第一节什么是民族
一、民族概念的历史发展



历史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在古希腊时期,“民族”一词就开始使用。
意大利学者马奇(1851)就说:“民族是具有土地、起源(即有血统****惯、语言的统一。”
瑞士--德国布伦奇里(1852)认为:“民族者、民俗沿革所生之结果也,民族最要的特质有八:(一)其始也同属一地;(二)其始也同一血统;(三)同其肢体形状;(四)同其语言;(五)同其文字;(六)同其宗教;(七)同其风俗;(八)同其生计,由这八种因素相结合,并传之子孙,久而久之,则成为民族”(梁启超《饮冰室全集》卷五说二)。”
英文辞书中,民族(nation)一词,既可解释为民族,又解释为国家。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欧美国家都形成了单一民族国家。
(上)
《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我族也”
古代使用的“族类”概念,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国古代的民族概念。
南朝宋齐时期,道士顾欢在《夏夷论》提出:“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云于剪落之徙,全是胡人,国有旧风,法不可变。”这是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文献。这里的“民族”一词与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其义相近。
(下)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是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受到日本文汉字“民族”一词的影响而出现的。
1903年,梁启超在翻译不伦奇里德概念后认为:“(一)其始也同居于一地”,加上自己的注“非同居不能同族也,后此则或同一民族而分居各地或异族而杂处一地”;在“(二)其始也同一血统”加上自己的注“久之则吸纳他族,互相同化,则不同血统而同一民族者有之”。
这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民族概念。
汪兆铭《民报》第一号提出民族“六要素”
一,同血系
二,同语言文字
三,同住所(自然之地域)
四,同****惯
五,同宗教(近世宗教信仰自由,略减其例)
六,同精神体质
(梁启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上)
这个是中国人自己对民族下的最早定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我们研究许多不相同的人种,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的道理,自然不能不归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惯这五种力。这五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孙中山选集》(卷一本)1981年版)
1937年《辞海》“民族”词条:“以血统、生活、语言、宗教、风俗****惯等相同而结合之人群曰民族。”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者。
1913年,斯大林在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民族”定义包含三层意思: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有“四大要素”或“四大特征”;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产生
(1)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民族特征的论述;他们对民族特征、特性问题有过许多的论述,如,提到语言、地域、共同历史、风俗****惯、生活方式、共同感情、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工业条件等等。
(2)客观依据:欧洲、俄国的民族概况;
(3)现实目的: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民族理论。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点
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点
(1)继承性、发展性
(2)科学性、完整性
(3)针对性、批判性
斯大林民族定义在20世纪20年代末翻译介绍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沿用这个定义。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固然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并不能完全套用于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