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艺术家永远的18岁
人的美丽跟年龄无关,连杜拉斯在《情人》中也说,“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貌”。珍视美好恰恰是因为经历过苦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93岁的秦怡,这个曾代表中电影华表奖颁奖仪式时青春焕发,光彩照人;耄耋之年的冰心、杨绛们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阵容,在人生边上绽放出东方文化独特的灿烂。她们,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背影。
当社会的心灵粗糙了,就会放大丑陋,遗失美好。在这个大腕疯狂猎名和精神大踏步放弃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有这样一群女性艺术家在用激情澎湃的创作守望灵魂,守望青春。本期“锐茶座”我们邀请到81岁的单应桂、80岁的陈凤玉、79岁的张鹤龄和59岁的王小晖等四位山东女画家,解读她们正在蓬勃的18岁。
“活出18岁的境界”:文化和艺术滋养出“精神富有”
张慧萍:今天特别荣幸,请到了山东艺术界最顶尖的艺术家,谈谈我们的十八岁。在当今社会里,为什么艺术家可以永葆青春?这是艺术需要的一种对心灵的滋养,是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是面对财富的诱惑,能守住自己内心的纯粹。像单老师,去年把自己的画都捐出去了,这是让人非常敬重的举动。所以今天想围绕这么几层意思,做一期文化选题。
由卫娟:咱们的艺术家们永远18岁,是不是他们在作品里,无数次的和青春重逢,然后把自己美好的东西,隔着这么长时间的历史雕琢、升华?
张慧萍:王小晖说了一句著名的话:为了面包画,你画出来的就是面包。
王小晖:我画人物画,如果情绪不好,画的人肯定表情不对。
单应桂:到了六七十岁,人情世故这些东西都不往脑子里入了,就活自己的境界。文革结束,领导找我谈话叫我到美协,做了一下午的工作,我说我不干,我就想画我的画。
张慧萍:我觉得人活得年轻,肯定是文化和艺术去滋养她,这与家学渊源有关。女孩要富养,这个富不是财富的富,是精神富有。单老师怎么看?
单应桂:我觉得我现在很满足,就因为大学这个环境氛围好。大家不是想着争着要当个什么官,比的就是谁画的好,谁教学教的好。所以这一碗水叫纯净,我们在这碗水里作为一条鱼,自在。到这个年龄了,我不叫钱牵着我走,画画就是表达自己的心,所以画什么都很舒服,最近画一张画,一个女子躺在绿荫树下鸣蝉声中,独候微倦,闭目遐思,人生之佳境也。
张慧萍:这表现你现在的心态,非常纯净。单老师,你获全国美展大奖的《铁索桥畔》、《当代英雄》,还有《湖上婚礼》,是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那时候的心境和现在的心境有什么不一样?
单应桂:逃亡是我年轻时期的经历,但是一直到了60岁以后,才像反刍一样,把它酝酿出来,因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在变化,不像最早光是一种痛苦、一种仇恨。现在绝不再画商品画了,就那样躺在绿荫树下,那是自己心里的画。
陈凤玉:我觉得单老师的绘画成就从当代来讲,还得益于中央美院的学术氛围,徐悲鸿、蔡元培那个时候。当时她在中央美院的时候,1949年之前工作的优先录取,当年的高中毕业生一个都没要。从蔡元培提出来西画,中国画便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比如在山东,传统绘画过去都画五子登科、大娃娃、招财进宝。单老师在山东潍坊的杨家埠体验生活,发掘了木版年画,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单应桂:在创作上,中央美院强调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徐悲鸿一直倡导写实,所以学校里整个的教学也都是写实,但浪漫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