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五台山上的唐时佛光
在南迁的途中,山西成为梁思成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站。1937年6月,北方战事吃紧,梁思成和林徽因深感时间紧迫,希望赶在战争爆发前完成对华北、中原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于是他们第四次前往山西五台山。这是一次十足的文化苦旅,但为他们在李庄最终完成《中国建筑史》意义重大。
无法错过的山西苦旅
上世纪30年代,山西省五台县台怀镇西南两百余公里的豆村,佛光古寺隐蔽在连绵的山峦之下,空山幽静,古寺寂凉,没有鼎盛的香火和如流的香客,只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僧和一个年幼的哑巴弟子在这里安静地晨钟暮鼓,守着古寺的千年历史。当时,日本人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奈良、京都了。
此时,身在北平的年轻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正为找寻唐木构建筑而苦苦寻觅着,为此,他们已三进山西。1933年,夫妇二人到了山西大同,考察了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应县木塔;1934年夏,他们考察了汾阳、太谷、文水、孝义、平遥、介休、灵石、霍县、赵城、洪洞、太原。因为当时正在修建南同蒲铁路,道路坎坷,他们徒步300余里;1936年,梁思成与莫宗江、麦俨增再来山西,测绘完1934年发现的晋汾古建筑后渡黄河到了陕西。他们相信国内一定会有早期木构建筑存在,三次山西之行让他的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
探索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是梁思成的梦想,23岁那年他留学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其间,他的父亲梁启超寄给他一本新近发现的重印本书籍――《营造法式》。书的作者李诫是宋徽宗的朝廷命官,负责监管皇家建筑的建造和修复。梁启超在把它寄给儿子之前,曾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并在所附的信中评论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梁思成认为,唐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高峰,而他确信,中国木框架建筑的建造原则以及过去三千年来这种建筑方法的演变之谜,就隐藏在现存的古代建筑遗迹中。
一本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所著的《敦煌石窟图录》进入他们的视线,在书中,梁思成看到61号洞中有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庙宇引起了他的注意。壁画是一幅唐朝人绘制的完整清晰的五台山寺院图,其中有“大佛光之寺”。壁画是唐朝时画的,寺必然就是唐或唐之前修建。循着《敦煌石窟图录》的线索,梁思成和林徽因很快在北平图书馆查阅到了有关大佛光之寺的资料。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而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
在这几年的野外调查中,他们一次次地经历了那些古籍中记载的建筑在漫长岁月中遭到重建、改建,甚至毁灭的失望。他们绝望地想象壁画中的那些唐代寺庙都已经荡然无存,因为唐代已经过去了1000多年。1000多年的战火,1000多年的风霜雨雪,1000多年的各种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一座木结构的建筑能够从唐代保存到20世纪,实在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但是,他们仍然怀着一丝侥幸,希望能在那些不为外人所知、远离尘世的大山深处,找到一点儿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残迹,也许只有在这种偏僻的地方,古老的寺庙才能摆脱兴旺的香火给它带来反复重建的命运。
1937年,日本侵华步骤急剧加快,时局日益紧张。梁思成越来越感到时间的紧迫,他和林徽因希望在战争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