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私的基因
[英] 理查德道金斯
作者简介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年3月26日-),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是当今仍在世的最著名、最直言不讳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拥护者之一。
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第一本书《自私的基因》中提出迷因学说。他认为演化的驱动力不是个人、全人类或各个物种,而是“复制者”(replicator),所谓复制者既包括基因也包括迷因(是文化资讯传承时的单位)。基因是细胞内决定某一生物体的性状的遗传物质。道金斯认为基因是我们的原动力:自私并且只对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感兴趣。他宣称行为和生理机能可以由基因的永久性来解释。我们只是自己基因的传播媒介,是一套“生存机器”(survival machine),而这些“机器”的价值体现于是否能够提高基因存活与繁衍的成功率。道金斯还解释说即使那些看起来利他(altruistic)的行为都符合这个“自私”的模式。比方说,既然子女会有一半的基因和母亲的相同,如果一位母亲会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她的孩子,那么她的基因就会继续存活下去。因此,她看来无私的行为实际只是基因(即“复制者”)利用生存机器确保自己的复制体更可能存活下去的一个策略。
《自私的基因》第1章:主要论点
本书的主要论点:
我们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创造的机器。
成功基因的一个突出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生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
本书不准备论证的:
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只讲事物是如何进化,不讲人类行为的道德性
认为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来,继承下来的特性是明确固定,不容改变的,这是谬误。我们的基因可以驱使我们的行为自私,但我们不必终生屈从。
自私和利他的定义:指行为上的,而不是指主观意识上的。
自私行为举例:雌螳螂吃掉雄螳螂
利他行为举例:母鸟护幼。
群体选择与基因选择:
群体选择,貌似有道理,其实是靠不住的。进化中不存在“群体利益”。
基因选择:选择的基本单位,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不是个体,而是遗传单位基因。
《自私的基因》第2-3章:基因,染色体
第二章: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是稳定者生存(热力学的定律)
所谓稳定的意思是,那些分子要么本身存在的时间较长,那么能迅速复制,要么能精确无误的复制。
自然选择的机制,使得那些能“稳定”的基因存续下来。我们正是基因的生存机器。
第三章:
基因间接的控制着人体的制造,影响是单向的:后天获得的特性是不能遗传的。
基因是群居的,共同作用的。就一个基因而言,它的许多等位基因是它不共戴天的竞争者,但其余但基因只是它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基因与染色体不同,基因是以世代计算的,是地质时代的居民-是永存的。染色体则只生存一代,而我们在完成我们的职责后就被弃置一旁。
能与其他基因进行良好配合的基因,它往往能从中得到好处。例如牙齿和肠胃的配合。
生长与无性繁殖是一样的,只是拷贝自身的基因。有性生殖貌似低效,但是它正是那些“负责交换的基因”控制的结果,因为有性生殖对他们有好处。
多余DNA为什么存在?它们可能就是寄生虫,或者是无害也无用的乘客,在其他DNA所创造的生存机器中搭了个便车而已。
进化就是指基因库中的某些基因变得多了,而另一些则变得少了的过程。
《自私的基因》第4章:基因机器
第四章:
我们可以把躯体成为基因的群体,但就其行为而言,各种躯体确实取得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记忆,意识也是演化的结果。基因需要对未来进行预测,以帮助其生存,而一个好的办法就是赋予生存机器以一种学习能力。
预测未来对一个最有趣对方法是模拟。模拟能力的演化似乎最终导致了主观意识的产生。
基因对生存机器的“指令”不可能总是具体而细微的,只能是一般的战略以及适合于生存的各种技巧。基因是战略制定者,大脑是执行者。随着意识的出现,生存机器从主宰它们的主人(基因)那里解放出来,变成有执行能力的决策者。
举例:北极熊的皮毛和颜色。
基因对它们共有的生存机器施加影响时是“合作的”。属于同一“群体”的所有基因都会同意将生存和繁殖放在首位。
《自私的基因》第5章:进犯行为
第五章:
不同物种的生存机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相互影响,属于同一物种的生存机器往往更加直接的相互影响对方的生活。
那么同一物种间为什么极少发生屠杀和同类相食的现象?动物间的搏斗具有克制和绅士风度的性质。威胁和虚张声势代替了真刀真枪。
因为同类相食的策略是不稳定的,只有稳定的策略才会被自然选择保存下来。
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
1,全部由鸽基因组成的种群
,胜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