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doc

格式:doc   大小:35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doc

上传人:小枷 2018/9/15 文件大小:3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阅读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
      来源《人民教育》2010年第23期作者:李政涛
      阅读理由:思考目前纷繁的问题,希望从中吸取力量。
每个教育者都不得不承认:我们正处在一个激荡的教育改革时代。每个人都被挟裹在改革的潮流之中。但是否有人思考过:自己身处的教育改革到底应该从哪里改起?改革的前提和起点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应该从体制和制度改起;也有人说,要从课程和教学改起;还有人认为,应该从策略和方法改起。但在笔者看来,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改革起点,真正的起点应该是新的教育价直观和价值取向的提出与确认。毕竟,体制与制度、课程和教学、策略和方法,都不过是改革“形面下”的具体表现,在它们背后。是“形而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取向决定了改革的方向和结果。
   不同价值取向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大家都熟知一个故事:两个人同时到工地上搬砖,一个人一边搬砖一边想:我每搬一块砖,能得多少工钱;一个人在搬砖过程中,想到的是:我在造一座美丽的大厦……多年后,专注于工钱的人,还在工地上搬砖,继续为那点可怜的工钱而流血流汗;憧憬于美丽大厦的人,则成了一个成就非凡的建筑师。显然,两个人结局的差异来自于价值取向的差异。
   同样,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我们对于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造就。如果我们认为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在于改进和提高教育之事的效率,那么改革就可能着眼于教育制度和教育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果我们认为价值取向在于改变教育之人的观念和思想,那么改革就可能着眼于新观念、新思想的普及、转化和渗透
……
如果教育改革是一片汹涌大海的话,价值取向就是海面上的灯塔,让参与其中的人,能够在灯光的照耀引领之中前行。让改革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转化为校长和教师的日常行为,在这个意义上,价值取向就是改革实践者的光和盐,水和面包,它们无处不在,无处不显示其独特的作用。
只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什么?
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的人
“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她说:“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很多人认为,这只是当代中国众多改革实践中的一种价值取向,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读,其实看低了这个概念的普适性,降低了它的意义高度。它应该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体制和制度、课程和教学以及策略和方法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是这一切的基础,以及衡量改革是否正确的标尺。
“什么是生命?”生命兼有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多重属性,其共同特征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
“什么是自觉?”这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取向,它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来自于外力的促进,即非“被发展”,“主动自觉发展”也因此成为“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其中,自觉之“觉”,兼有“觉知”、“觉悟”、“觉解”
之意,指向对自我生命、对他人生命的领悟,以及对个体生命所处外在环境的觉知和觉解。
有生命自觉之人,至少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即“明自我”。他能够自觉确立人生信念,自觉化解人生的困惑和困境,既能够自觉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也能够清楚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有此自觉之人,必定有主动策划自我人生的能力,他知道自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什么样的发展目标,他会不断调整目标和发展路径,他明白何时该主动舍弃什么,又该追求什么。目前,新课程要求开展人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很多学校不知从何处人手,更有很多人把它当作了提前的职业选择。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过于浅显,其实这门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我”,让他们去自觉体认自觉的独特和自我的局限,并以此为基础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是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即“明他人”。这样的人具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他们不仅有明确的责任意识,而且还有相应的承担责任的能力,更有把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转化***生****惯的自觉性。像汶川大地震时,我们学生的一些表现,就体现出了他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对让学生学会“明他人”的培养带有偶然性,或是意识并不清晰。我们应该把“明他人”作为一个公民的底线伦理之一而培育。
三是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即“明环境”。他会自觉捕捉所处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家庭、班级、教研组、年级组,还是学校、社区和城市等内含的有利于其生命成长的优势资源,都会被他理解与运用;他还会敏锐地反思和发现所处环境对自身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从而自觉规避和消解。同时,他还能够主动参与环境的改造,从不对环境抱怨,而是主动介人环境、改变环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培养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是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给教育提出的新期待和新希望。
以色列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召集了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