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一、大面积地出售国有资产令国民经济再添活力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以及因此而引致的投资膨胀、通货膨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而且经济增长愈快,愈暴露中国企业体制性问题的严重。如何令国企成功地转轨,遂成为中国领导人、中外学者关心的问题。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肖耿对此亦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现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存量性质的问题,是由于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资产与负债失衡所引致。
(一)债务急增,资产流失。据他的分析,债务责任包括以下各种:1、国有银行中的所有存款;2、国有职工的退休金、医疗、住房及失业补助;3、对贫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及一般的社会保险;4、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支出;5、建设有效政府、警察、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开支;6、教育及科研开发的开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却因种种原因而要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有:1、贪污腐败、私分国有资产;2、由于对市场运作不熟造成政策错误,并因此引致资产流失;3、国有企业、银行经营不善所引致的亏损;4、相对价格变化(如汇率);5、宏观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资产损失;6、低价出售国有资产。
(二)中国赤字乃存量性质赤字
肖耿进一步解释,一般的财赤问题属流量的问题,是政府开支与税收间的差别,这类问题世界任何政府均要面对。但中国的问题则是一个存量的问题,是资产性质的赤字,即政府负债与国有资产的差异。他认为,由于负债增加、资产减少,令存量问题暴露为流量问题。至于要弥补资产性赤字问题,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发行货币;2、发行内外债;3、增加税收;4、让国有资产在所有权改造过程中升值。而肖耿认为应该重点考虑的是第四点建议。
对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他认为要看下列三个条件。首要的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稳定,令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第二是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令政府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第三是所有制改革的展开,解决资产负债失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制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对经济转型及偿还债务均起关键影响。
(三)国家在“搭便车”中获利
那么,在肖耿眼中,产权改革能否成功又受些什么因素影响?他指出,这同样依赖于以下几方面:1、在产权改革后,国家只可持少数股权(如三成);2、在改革中,因资产升值,国家可获利,即“搭便车”的概念;3、产权改革必须于一定时期内,在各行业全面开展,以完成经济的根本转型;4、私有财产拥有足够购买力去购买国有资产。针对第四点,肖耿指出,国有资产在中国整体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九成降至1991年的六成,而私人长期固定资产总量则由1978年的微不足道比例增至1991年的三成多,可见私人资本增长迅速,有实力购下国有资产。
因此,国家完全可将在国营企业中所占的资产大比例地卖给私人,只留下小部分(如三成),并同时开放出管理权,不再干预企业的经济行为,更在一定时期内全面推行该政策,令整个经济变成由私人资本所主导;借此可释放出生产力,提高效益,令经济持续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国家所保留的小比例股权亦会升值,最终令国家的偿债能力得以提高。
(四)国企大规模破产非常危险
至于另外两个讨论热点,即国企破产及失业问题,肖耿的看法是:在现行体制下,小面积的破产无实际作用,但大面积破产则令庞大的隐性债务转为显性;最终结果必然是国家财政的破产,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