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淮海工学院
“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
2020年规划纲要
(讨论稿)
2010年11月
目录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 2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 2
二、“十一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7
第二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8
一、“十二五”发展的机遇 8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10
第三部分学校“十二五”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1
一、学校发展指导思想 11
二、学校“十二五”发展定位 11
三、学校“十二五”主要发展目标 12
第四部分发展战略与主要工作 21
一、学校“十二五”发展基本战略 21
二、“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 23
第五部分学校“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条件 33
第六部分学校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 38
附件1:淮海工学院“十一五”发展成就一览表
附件2:淮海工学院“十二五”规划发展项目一览表
“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多科性大学的关键时期,是我校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明晰发展战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及水平,根据国务院《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经济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有关精神以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淮海工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十一五”回顾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积极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
1、教育规模稳步增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根据“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完善了我校“综合框架、工科骨干、海洋特色”的教育框架。目前,我校的本科专业总数已从“十五”末的34个发展到55个,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学生数由2005年末的15762人增长到2010年的18731人,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校人数36人。
通过“以评促建”,全面加强了本科教学工作。“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进一步牢固,素质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深入,培养“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卓有成效。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民办教育、继续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稳步推进,教学质
量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投入显著增加,教学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新增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新增省级以上精品课程5门;新增省级以上精品教材6部,6部教材列入国家“十一五”教材规划,4部教材获得省级精品教材建设立项;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6项;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优秀本科毕业设计31项,78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在校大学生570人次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
2、师资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高地初步凸显
学校通过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加大力度,建设了一支结构明显优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师资队伍。“十一五”期间,,比“十五”。专任教师数量从2005年的732人增加到目前的8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从2005年的40 人增加到目前的160人,具有博士学位、% %;教授从59人增加到114人,副教授从164人增加到276人; % %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由2005年12人增至17人;“333工程”培养人选由2005年10人现增至15人;省级“六大人才高峰”由2005年2人现增至10人;入选“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由2005年3人现增至9人。
2008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
3、学科建设获得突破,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积极培育学科特色。学校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评审,正式成为江苏省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以来,学校新增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6门学科进入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之列。“十一五”期间,全校共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2个,其中主持国家级重大项目2个,国家级基金项目19个,国家级一般项目4个,5万元以上横向课题12项;五年内总到帐科研经费3540万元;全校教师公开发表论文5163篇,被SCI、EI、ISTP、CSSCI收录796篇; 出版专著36部;申请专利27项;应用研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