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山西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山西发改委.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山西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山西发改委.doc

上传人:daoqqzhuanyongyou2 2018/9/18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山西纺织工业十三五规划-山西发改委.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山西省“十三五”纺织工业发展规划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六大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纺织工业做大做强,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山西行动纲要》等政策文件,结合我省实际以及国内外行业发展态势,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 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纺织工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增长,已经逐步形成棉纺、毛纺、麻纺、丝绢纺织、化纤、针织、印染、服装、装饰用纺织品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0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亿元(不含纺织机械),%,。主要产品产能稳步提升,;;。
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十二五”以来,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改善。2015年,棉纺、织造及印染、服装、%、%、%、%,与“十一五”末相比,其中低端的棉纺业在纺织工业中的占比明显下降(%)。同时,大麻、亚麻产品等我省特色纺织品在国内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品牌建设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
4个,取得山西省著名商标10个。
3. 创新能力和技装水平有效提升。“十二五”以来,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装备升级和生产工艺改造,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升,部分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已达到。目前,共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行业技术中心1家;服装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吊挂流水线或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制衣裁切设备,有效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印染企业通过选用高温高压、低水浴比等节能高效的染色设备,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纺织企业通过引进国际一流的精梳机、并条机、全自动络筒机和国内顶尖的细纱机等设备,为纺制高支纱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4. 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依托既有工业园区和产业基础,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运城临猗为核心的棉纺、织布、印染、服装加工、针织等全产业链集聚区,以运城空港开发区为核心的服装产业发展集聚区,以临汾翼城为核心的棉纺集聚区,以晋城为核心的传统特色纺织集聚区产业。四大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促进了全省纺织工业的恢复性增长;“十二五”期间,集聚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
存在的问题
1. 规模小、龙头少。“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布局相对分散,上下游企业的配套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还未形成良性发展环境和专业化服务的企业生态。
2. 自主创新能力弱。全行业还没有1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特别是高性能、功能性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较慢,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低;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
3. 品牌建设明显滞后。大部分纺织企业主要靠承揽加工、贴牌方式生产为主,服装产品以制服、工装为主,产品档次低,自主品牌市场拓展不足,品牌建设明显滞后,品牌溢价能力差。
4. 集约化程度不高。纺织企业间的供求关系相对分散,从原料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协作开发、共同创新、联合开拓市场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已形成的4大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规模、协同度等方面与发达省份还有较大差距。
二、面临的形势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国际市场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中缓慢复苏,以及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未来纺织品市场持续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新材料、环保产业等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科技和传统纺织的结合更加紧密,为纺织工业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和市场提供了机遇。
从国内来看,由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原材料成本增加,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家纺织产业的重点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不可逆转。未来几年,纺织工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新疆、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纺织工业已在产业转移中得到迅猛发展;我省在劳动力、电力等要素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明显,是沿海地区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正迎来新的一轮发展机遇。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资源及环境约束逐步加大等方面的制约,纺织工业正逐步向东南亚等国转移,对我国纺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