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5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11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施行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则采取小切口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肯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疝气;小切口;腹股沟斜疝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18-02
小儿疝气俗称“气蛋”,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胚胎在生长过程中腹股沟部产生“腹膜鞘状突”,可使睾丸入阴囊或固定子宫圆韧带,而一些新生儿生后因鞘状突没有完全关闭,导致腹腔内容物如卵巢、输卵管、小肠、网膜等掉进鞘状突,从而形成小儿疝气[1]。其发病率约为1%-4%,男性及早产儿多见。现将我科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相关临床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8年5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117例疝气患儿,均为腹股沟斜疝,其中男性82例,女性35例;年龄8个月-10岁,;病程1-34d,。患儿排除其他严重合并症并手术禁忌症,随机、双盲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7例,观察组60例,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且具备可比性。
治疗方法
对照组施行传统手术治疗,全麻后仰卧位,常规消毒,,分离皮下组织,显露精索,寻找疝囊,纵形切开后游离并分剥疝囊,1号丝线高位结扎疝囊颈部,止血后复位患儿精索、睾丸,缝合后无菌敷料覆盖[2]。术后常规使用5d抗生素。
观察组施行小切口治疗,于腹股沟皮下环上面的弧形皱纹皮肤处作一长度约1cm的横切口,依次切开后显露精索,然后向上延续寻找外环口;于精索内前方可发现瓷白色的囊,细致分离疝囊直至颈部,打开些许疝囊壁,小剪刀钝性分离,注意保护男患儿输精管以防损伤,湿纱布进行钝性游离,并横断已游离疝囊壁直至内环口,至其完全和周围组织分开,1号丝线将疝囊颈部双重结扎,切除多余的疝囊。同时,撇开男患儿输精管并复位精索、睾丸[3]。术后推进病房,常规使用抗菌药3-5d预防感染。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min)、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以及并发症如切口感染、阴囊水肿、复发等情况。
,采用t检验处理,P<。
2 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见表1。
3 讨论
小儿因腹膜鞘状突没有完全关闭,加之腹部过多用力、使劲排便、过度哭闹、奔跑等使腹腔内的压力增加,此时在阴唇或阴囊上方可看到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