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策略
营南小学张其春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中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苏教版)从四年上册起,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分别有摘录与列表、画示意图、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紧扣生活,以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这样的编排为教师的教学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一、再现生活原型,唤醒策略意识。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策略的形成基于解决问题,而问题源于生活,每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在策略学习的前后,我们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再现相关策略的生活原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策略意识。
例如在学习五年下册的“倒推”策略之前,学生对“倒回去推想”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如,放学回家路上大约用了20分钟,回到家正好是5:30,学生就能推算出放学时间是几时几分;又如,到商店买东西,,,学生也能推算出原来有多少钱?不过,这时学生的思考还处于朴素的经验阶段,并不会主动关注到了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策略。因此,我在课前谈话中设计了“倒着说话”,“小丽上学和回家的路线”等环节(如下)再现“倒推”策略的生活原型。
实验小学
肯德基
小丽家
北
:上课前,我们玩个文字游戏。比如:我说“水井”,你们就说“井水”。试一试:蜜蜂、牛奶、故事、12345(数字)、(唱名),妈妈爱我,我吃饭……
图-1
:小丽从家到学校,经过哪个地方?放学了,她原路返回,该怎么走?(见右图-1)
“话题一”让学生通过玩文字游戏发现语言中的“倒回去想”的原型,而“话题二”则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几处地点间直观、清晰的往返路线的情境。这样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又能引导他们主动提出“倒回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形成“倒过去想”的策略意识。
课中,在初步掌握了“倒推”的策略后,我们将多个生活问题整合成一个“春游”的情境串,设计了春游前买水(一箱纯净水,买了半箱又一瓶后,还余11瓶,求原来瓶数)、倒着推想春游时行走路线、参观时水藻生长、返程时了解公交车各站乘客人数变化等可以运用“倒推”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借助“倒推”的生活原型,应用已掌握的策略,在多层练习后,产生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形成积极、灵活的策略意识。
二、创设冲突情境,凸显策略价值。
“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如何让学生体验策略使用的独特价值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要务之一。而策略价值的凸显首先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需求。
比如,四年级上册“列表”策略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的策略学习。这个策略适用于信息复杂,信息之间关系模糊的问题,把信息以表格形式列出来,容易观察和理顺问题的条件,发现解题的方法。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