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6729名学龄前儿童贫血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为掌握我县学龄前儿童的贫血现状,探索儿童常见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降低发病率,有针对性采取干预措施,为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同一年龄组男女性别之间儿童贫血患病率无明显差异(P>);不同年龄组(2-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经统计学处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儿童;贫血;患病率
营养性贫血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处于脑发育关键时期的婴幼儿,营养性贫血不仅影响其体格发育,而且对智力发育也可造成不可逆损害,因此,婴幼儿期预防营养性贫血尤为重要。为了解我县学龄前儿童的贫血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达到早期防治的目的,保证儿童健康成长,2012年9月份对我县6所幼儿园的2-6岁的6729名儿童的养营性贫血现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6岁儿童全部进行体检,在园学生3199人,其中男生1639人,女生1560人。
(721-分光光度计)进行血红蛋白测定,采用肱静脉采血法,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全血20微升,放置10分钟后进行测定。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制定的标准,即6个月-6岁儿童Hb<110g/L诊断为贫血;轻度Hb<110-90g/L,中度Hb<90-60g/L,重度<60g/L。
3结果讨论
,为了降低学龄前儿童的贫血患病率,我们采取了学校、家长双配合的措施,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发放宣传资料、利用黑版报等多种形式,讲述预防、治疗贫血的方法,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使儿童从小就养成不偏食、不挑食、不吃零食的良好生活习惯,使2012年贫血患病率下降明显。
,从而引起家长的重视和配合,针对自己孩子的不同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对贫血的重点人群,必要时给予铁制剂的药物治疗,对于肠道吸收不良和有肠道寄生虫病的儿童,要及时驱虫等对症治疗,提高铁的吸收率,再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特殊的补充,从而达到降低贫血的发病率,保证儿童的身体健康。
,2岁儿童以奶粉、零食主食,再加上偏食、挑食很容易出现铁缺乏;另外,儿童容易受寄生虫的感染引起慢性失血导致缺铁性贫血;6岁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膳食也接近成人,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及时添加了副食,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使儿童贫血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