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派系不同,模式迥异,产业经理人圈子怎么混?
题记:坚守,是产业人区别于其他地产人的标志,更是产业人的情怀所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变革的周期大大缩短,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平均3~5年的产业地产周期,积累的不仅是产业人的知识和能力,更是产业人价值的沉淀。今天,中联智创创始人、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实践者曹志国先生与大家分享不同资源背景、不同开发模式的产业经理人,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可持续实现双赢或者多赢。
       产业地产与住宅和商业地产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开发和经营模式。由于资源背景不同,模式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派系。无论是哪种模式,一个没有3~5年产业地产经验的人,绝不敢说自己是产业人,这是由产业地产开发的周期性决定的。产业地产周期长,需要从业者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老一批的产业人有个口号:产品卖给市场,产值卖给市长,我们是不拿工资不占编制的政府招商人员!的确,产业人是企业变革的积极推动者,伴随中小企业成长,在企业升级转型时介入,拉动企业不动产投资,扩大区域劳动力就业和地方税收增长,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财务自由。这,也是产业人的情怀所在。
派系不同,观念殊异各有千秋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往往一个项目结束后,产业人周围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与产业人的坚守形成鲜明反差,让产业地产从业者陷入迷茫、困惑和无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各派系产业经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走势。
  第一种,产城整合模式。
产城整合模式,全国有三个典型的示范区,北京亦庄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说起产城融合的典范,非BDA北京经济开发区莫属。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园区位置好,随主导产业,发展顺风顺水,项目因城区价值而水涨船高。
这种模式的经理人重视政府关系,对大项目比较感冒,对于政府当下5年规划的主导产业相对青睐。当然,这些同仁的薪酬也较高。
第二种,市场派。这里指的是二级市场,即所谓的标准化产品。
这类模式的代表就太多了。比如北方的联东,南方的天安,东方的张江,中原的东湖高新等等。这类标准化产品,大多在一个区域做得很棒。例如,联东的经理人在产品精准营销、抓好区域政府关系,实现区域内同类客户短平快的拓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合肥,郑州,青岛,济南,北京金桥……都是其经典之作,但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方。张江高科的标准化产品,主要集中在张江,没有出上海;华夏、宏泰,在区域内深耕也非常好。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华润等,都在区域节点上形成了标准化。
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市场好的时候极速扩张,占领了不少市场。这类模式的经理人能力不可一概而论,区域不同,经理人的价值观和能力也有所不同。
第三种模式,专业园区。比如生物医药专区。
对于产业经理人来说,专业园区有一个思维的两极,即特别好和特别坏,好的一面是因为其专业性强,只要能理解和把握政府立业政策导向,即能进行转化合作;坏的一面则是不易复制。
第四种模式,产业综合体。即园区内包含了产业、住宅、文化、商业等多种形态。
这类模式的产业经理人更偏向于整合能力的价值体现。
 
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是王道
产业经理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懂得市场诉求,顺应市场趋势,在新环境里,能够很快适应所在公司的文化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