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发现语文之美》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发现语文之美》读后感.doc

上传人:2072510724 2018/9/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发现语文之美》读后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北京
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读后感
杨儒文
《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读后感
紫云县火花民族中学杨儒文
昨日,我在县医院读了《语文建设》上的一篇文章——《发现语文之美,享受阅读之乐》。这是本刊记者李节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访谈录。这篇访谈录中,记者就语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语文教材的编写等问题与陈平原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读此文,获益匪浅,感慨良多。
首先,我很钦佩陈教授的学者情怀。他尊重知识,潜心学术。2012年9月,陈教授卸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作为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双聘教授,陈先生今后将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他说:“做行政不是我的理想,我的志趣在学术。”陈教授也曾经参与过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但是很快就退出了。退出的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中学语文教学是一个专业,不是“客串”—下就可以搞好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个专业。“志趣”和“尊重”,让我产生了共鸣。是啊,人各有志,做为一个教授,他所钟爱的事业是学术研究,而不是行政工作,他听从内心的声音,做回自己,是智者。他尊重专业,不搞“客串”体现了一个学者的严谨求实的风度。
但此文引起我更多感想与共鸣的还是陈教授对语文认识。
陈教授认为“与别的专业不同,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与人生阅历密切相关。”这一点,我很认同。近年来,我指导过不少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信大赛,其中不乏获奖者。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获奖的书信除了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语言流畅质朴,能打动人心外。其作者大多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阅历。因为他们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或是孤儿,或是留守儿童,等等。他们的人生与同龄孩子相比,就多了一些坎坷与磨难,他们的情感也就更为丰富,他们的故事也就更真切动人。
当记者问到“学好语文的关键是什么”时,陈教授的回答让我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方向。陈教授说:“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希望找到读书的诀窍,即花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成效。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可见,我们语文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多读书,而且书读多了,有感觉,于是落笔为文。文章写多了,写作能力也就会逐渐提升。但是,在平常教学中,我们却是做反了的。上课时,我们为了赶所谓的“进度”,在“讲课”上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给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更少了。并且很多时候,没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即“阅历”去理解课文,即没有让学生从文章中读出“自己”,更谈不上读出“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也是陈教授的主张背道而驰的。
陈教授主张“语文教学应该轻装上阵:以审美为中心,不戏说,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在我看来,中学生之阅读作品,可以有质疑,有批判,但更应注重‘了解之同情’,以及鉴赏中的追摹。”这段话也给了我很多启迪。尤其是“鉴赏中的追摹”,指出了语文学****的方法与途径。即要用“鉴赏”的方法发现美,而且要有“追摹”的行为表达美。即用“鉴赏的眼光”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真善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