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掌握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培养科学的人生态度,创造崇高的人生价值
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关于人生观的讨论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分析
讨论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
以认识自己处境的真理为前提,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去做事做人,并赋予或从中获取价值意义
人在实践活动中,在改变环境的同时改变人自身;在实践认识活动中达到真与善美、知与情意的高度统一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为最高理想价值目标
人生和人生观
一、人生
人生是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范围非常广泛的生命现象
人生的内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生存、享受和发展
人生的特征:矛盾性、主体性、社会性
二、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的特点:作为社会意识的人生观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和相对独立性
人的主体性问题
一、主体与客体的规定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理论的深化。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历史主体的特性。这种主体性只有从它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才能获得科学的规定。
社会实践活动
主体是人,但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社会实践活动是马克思考察历史主体的出发点,他认为人之成为主体不是来自人的本能或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来自人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主体形成和住客体分化的关键。
例如:原始人对石器的加工。人(主体)→天然石→(通过打磨,注入人的价值观念)→石器(客体)
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
人和现实的人类。
主体的三种基本形态:
客体:是作为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是与主体发生相互
作用的现实世界。
客体的四种基本形态: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途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根据客体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
(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认识和改造)
(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改造)
二、什么是人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客体实现改造的对象性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特性。(也就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导地位以及对客体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的特性)
主体性与人性的区别(P70)
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区别(P71)
三、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三个阶段)
1、自在自然阶段
2、自知自觉阶段
3、自强自为阶段
例如一:学生学习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例如二:运动员从要我练到我要练
四、主体性的结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
1、主体意识
自我意识→区分自己和对象,意识到“我是人”
主体意识→把对象作为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意识到“我是主体”
主体意识对主体性的发挥的作用: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