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棚改要诀
在学界持续争议未来城镇化路径选择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选择了棚改——一个具有强烈民生色彩的突破口,作为新型城镇化“新”的开篇
迹象表明,棚户区改造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切入点。
6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
在学界持续争议未来城镇化路径选择的背景下,新一届政府选择了棚改——一个具有强烈民生色彩的突破口,作为新型城镇化“新”的开篇。
国务院会议特别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改的信贷支持。但棚改大都是难啃的鸡肋,一些项目的商业开发价值甚至为零。对于习惯“押大小、赌输赢”的商业银行来说,给棚改项目贷款,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种情况下,亟待有一个金融“庄家”坐镇,对棚改“输局”通篇谋划,变“输”为“赢”,从而吸引更多“玩家”参与。
恰逢此时,新任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明确提出,今后将继续加大对棚改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
2005年3月,国开行曾为辽宁棚改工程发放首笔30亿元贷款,开启中国银行业支持保障房建设的先河。此后,这套特色鲜明的棚改融资模式在各地迅速推广。目前,国开行的棚改项目已经扩展到除西藏外的全国所有省份。
作为贯彻“国家战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开行显然是最适合的棚改“庄家”。用前任董事长陈元的话说:开发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前者是“建设市场”,而后者是“利用市场”。国开行“用建设市场的方法,而不是用财政和行政的办法,去实现政府目标”。
事实上,国开行已成为金融支持棚改的主力银行。从2011年起,该行每年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1000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已累计发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5116亿元,占同业的一半以上。其中,仅棚户区改造贷款就达3324亿元。
在国开行的融资引领作用下,工行、建行和农行等商业性银行的保障性住房贷款也持续增长。有的甚至同比增幅超过120%。
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上任后确立的开发性金融“三性”原则是:项目自身的战略必要性,整体业务的财务可平衡性,和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他强调,政策性贷款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也要严格坚持风险控制。
但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性金融机构如何将棚改这桩“赔钱生意”做出商机,产生吸金效应?其核心要诀就在于,要通过“棚改”工程,实现城市价值、土地价值和产业价值的进一步提升。用陈元的话说,“赌的是中国经济的未来”。
上周,在赴吉林省调研棚改项目期间,记者发现,棚改现在已成为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建设项目的融资“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