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突破口:理出文章中体现思想情感脉络的关键句;剖析第二、四段中的说理。因为在这节中,作者在深爱妻子的基础上,把情感推广升华,延伸到天下更多的夫妻感情,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将个人之爱升华到家国之爱,
手段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历史资料的展现和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时发挥多媒体容量大、方便高效、生动形象的优越性,而在思路的探究中,采用传统提问引导手段,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扎实与成效。
教学步骤:
一、导语:
1、由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诗作引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提问:诗作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二、背景和资料
1、九十年前,中国也有位革命者,用生命和挚爱,谱写了这样的文稿
引出林觉民——《与妻书》
2、资料介绍:
(1) 黄花岗起义
(2) 林觉民及其方巾遗书——《与妻书》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福建闽侯人。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家乡,约集革命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4日《绝笔书》,表示为“光复神州,重兴祖国”而献身的决心。27日起义发动时,随黄兴攻两广总督署,受伤被俘,从容就义。译著有《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
3、朗读全文。解答文字疑难。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与妻书”——作者要对妻子说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向妻子述说志愿,解释欲告未告的矛盾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2、从这种感情中,你可以想到什么?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两个问题提示学生从第二、四节中把握关键语句。)
1、既然这么爱妻子,又为什么诀别妻子去死?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
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
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
2、既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