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仁怀二合山歌与遵义市民歌的对比
摘要:原生态民歌,是仁怀市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赤水河不仅是一条美酒河、英雄河,她也是一条“唱歌”的河,仁怀市怀北地区的二合镇柏杨村原生态山歌《望着“娇门”无丈夫》与遵义市民歌《摘菜调》是否有关联?请关心和拯救我们的原生态民歌吧。
关键词:仁怀原生态遵义市民歌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86-02
仁怀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背靠历史名城遵义,属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典型的山地地带,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斗过的地方,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中国食文化协会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该地居住着汉、苗、布依、仡佬、彝、白等9个民族。仁怀于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建县,比贵州建省还早300余年,2005年撤县设市后,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至今GDP以县域单位排名列全省第一,西部第32位。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豆戛山箐的赤水河,在仁怀境内又称为茅台河(美酒河、英雄河),她被仁怀人亲昵地称为母亲河,一是因盛产茅台酒,二是以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摆脱国民党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著名。
原生态民歌,是仁怀市特有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各族仁怀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爱情的追逐,创造了喜闻乐见的本土民间歌舞,演绎了博大精深的仁怀民族文化。包括山歌、小调、花灯、号子、田歌、舞歌、渔歌、牧歌、礼俗歌、儿歌、生活音调等。一些精品曲目已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青山绿水、四季如春的仁怀,人们的生活习俗、语言、气质和性格都接近四川,汉族大量进入这一带主要在元代以后。这里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由于远离近一千年来历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又有多种少数民族的影响,使得这里汉族的民歌带有边远地区的山野风味:自然、坦率并且色彩丰富。该地区的地貌与西北高原很相近,但两地气候却不同。
赤水河不仅是一条美酒河、英雄河,她也是一条“唱歌”的河,居住在赤水河流域仁怀怀北地区的茅台、二合、合马、沙滩、大坝、三合、高大坪、火石岗等乡镇的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淳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歌曲,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宛转悠扬的小调,让人荡气回肠的劳动号子,歌词琅琅上口,通俗易懂,真实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田园生活,是黔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瑰宝,是一朵绚丽的音乐奇葩。可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影响,该地区的许多青壮年到外地打工,接受着流行音乐的洗礼,对本地音乐认为是“老土”,因而不愿意去学习和了解本地区民间流传音乐。目前,这一音乐奇葩正面临着凋谢和后继无人的窘境。在该地区进行采风期间,许多音乐都是年近古稀之人才能演唱或演奏,接近老年的人只有绝大部分能够演唱一两首,采访中年一点的人说比较熟悉但都不能演唱或演奏,青年人就一问三不知了。面对如此状况,如果不去关注这一民间音乐,让其自然消失,将会留下遗憾。因此,为能让这一音乐奇葩能够得以保存,并让其重新发扬光大,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去收集整理这些民歌。仁怀市怀北地区的二合镇柏杨村原生态山歌《望着
“娇门”无丈夫》如图1所示。
山歌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它是人民在劳动生活中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情小曲,是为劳动人民所十分喜爱的一种极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