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所向往的教育图景
第一幅图景:
钱穆先生的回忆
据钱穆先生回忆,他就读的江苏无锡荡口镇果育小学里有很多令他难忘的老师。其中最难忘的是音乐老师华倩朔。这位小学老师同时还在苏州城里的一所中学兼音乐课。每个星期,她要从苏州到荡口镇来回一趟。江南一带是水乡泽国,她往来都是坐小船。“当其归舟在镇南端新桥进口,到黄石衡停泊,几驶过全镇。是日下午四五时,镇人沿岸观视,俨如神仙之自天而降。其相重视有如此。”
1937年,日寇入侵,华倩朔老师尚在。日本军官见到她都对她敬礼,荡口镇也因华倩朔而获得保全。这幅图景给了我很多想象的空间,我想到的是:那个时代的老师竟有这么高的地位。
第二幅图景:
叶圣陶先生的回忆
1917年,年轻的叶圣陶来到角直小学教书,写出了他一生中最早的白话小说和文章。他回忆道:“每日教学之后,家居本镇之教员各归其家。外来之五人……夜谈多在室内,值月朗风清,则各携椅坐在庭院中。吃茶于万像春……饮酒于财源店……有时至殷家听弹词,有时至某公所听昆曲……”这幅图景很休闲、很放松、很娱乐,一点惊心动魄,高深莫测的东西都没有,就是一幅家常画。
我们从这幅画面上看到了“五四”时期的中国,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完全可以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他的精神世界有多么放松,有多么休闲的心态。这样的生活是我们今天的小学老师所不具备的,因为今天有太多的压力、竞争,逼着我们把这一切都放弃了。即使我们在形式上拥有了这一切,但我们的心里也很难拥有。
第三幅图景:
朱光潜先生的回忆
朱光潜先生回忆他在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时的情景:“丰子恺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尊、朱佩弦、刘薰宇诸人和我都是和子恺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我们吃饭和吃茶,慢斟细酌,不慌不闹,各人到量尽为止,止则谈的谈,笑的笑,静听的静听。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慨,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红耳熟,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在那样的氛围下,丰子恺画出了他一生中最早的漫画,朱光潜写出了他最早的一篇美学文章《谈美》。朱自清写出了他早期的许多散文,夏?尊开始翻译《爱的教育》。他们的生命在白马湖畔春晖中学慢慢地展开。那是1924年前后的中国,是一个军阀混战的中国,但这些普通的老师们笃定地在一所中学里度过他们如此美好的生活,你会觉得这之间有巨大的反差,即使处在今天这样一个盛世的我们都做不到。我们的心已经被世界掳掠了,我们无法再安静地坐在白马湖畔谈美学、谈散文、写散文、画漫画、做翻译。丰子恺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才画得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样的漫画。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他们享有饱满而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一定需要特别的物质环境。他们的生活从物质上来说也许是清贫的,但是在精神上是富足的。
第四幅图景:
张思之先生的回忆
张思之,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律师,现在已经86岁。他回忆他的老师傅庚生所教的一堂国文课是李清照的那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张思之先生晚年仍清晰地记得:“吟诵既毕,先生缓缓地说道:李易安一阕《声声慢》,绝唱于古。不细细研读,不能有收益。试予析辨――良人远行矣……但似有不信,依稀犹在,于是‘寻寻’;寻之未见,疑是已离去,或匿诸室内,于是‘觅觅’;觅者,寻之不得而细察也。屏后、榻下,遍觅终未得,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