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
广东药学院临床医学院陈垦
概念
消化不良
上腹疼痛或不适,可伴有饱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
消化不良分类
器质性消化不良(OD)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概念
器质性消化不良(OD)
经过有关检查能显示相关的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疾病等,也包括系统疾病引起的消化功能异常,如糖尿病性消化不良、进行性系统性硬皮病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FD)
具有上述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即无结构、形态和生化异常,或这些表现不能解释其症状。
概念
流行病学
FD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患病率为l5%~25%,%。
广州的一项调查,% 。
上海地区报道连续调查782例消化不良患者FD543例(%),OD 239例(%) 。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病程持续
主要表现
上腹疼痛、上腹部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精神症状
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绝大多数患者体检并无阳性体征
临床表现
报警症状和体征
①45岁以上近期出现症状;
②消瘦,体重下降>3kg;
③贫血、呕血或黑粪;
④黄疸;
⑤发热;
⑥吞咽困难;
⑦腹部肿块;
⑧症状进行性加重;
⑨内科治疗无效。
诊断
FD罗马Ⅲ标准
是指过去6个月内至少3个月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症状。
基于症状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分为两个亚型:
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
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
诊断
诊断流程(2000年我国制定的消化不良的诊治流程和指南)
:
①报警症状,怀疑器质性疾病;
②肿瘤家族史;
③≥40岁者,应作进一步检查(包括胃镜和B超)。
。
,且一般状况良好,或以往进行过有关检查,最近症状复发,可采用经验治疗。
诊断
,可试用抑酸药2周,如有效,可能为酸相关性疾病;
,可试用促动力药2周,如有效,可能为动力障碍相关性消化不良。
,应作进一步检查,包括胃镜、B超和生化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作相应处理。
,或不能解释其症状的阳性结果时,必要时还应作进一步检查,包括胃电图、胃排空等以了解胃动力功能,采用内脏感知检查了解有无异常,必要时进行心理测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