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二篇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二讲
天然水体微生物生态
一、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二、海洋中微生物群落
三、湖泊中微生物群落及富营养化
四、水体自净与污染水体的微生物生态
水体微生物生态
1、水体中固有的微生物
2、来自土壤的微生物
3、来自生产和生活的微生物
4、来自空气微生物
水体中微生物的来源
一、海洋环境的特点
二、海洋微生物的特征(以细菌为例)
三、海洋微生物的分布
海洋中微生物群落
1、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浓度非常低,尤其
是N、P、Fe等元素,低至1ppm以下;
2、100m以下水温为0-5℃,按容积计算,海
洋90%以上为5℃以下的低温环境;
3、海洋中水深每增加10m,压力增加1个大气
压;
4、海洋的大部分为黑暗世界;
5、海洋的大部分缺少氧气;
海洋环境的特点
1、好盐性
2、低温性
3、耐压性
4、能在低浓度有机物的条件下生长
5、95%以上为革兰氏阴性,多数兼性厌氧
海洋微生物的特征(以细菌为例)
对于海洋中的微生物,其分布有着垂直和水平方面的规律。如:
在海洋中不同水块相会的边界层,如暖流与寒流、淡水和海水相接的部位,或是海水中的温变层等场所往往活菌数多。
热带海域的异养细菌活菌数多,高纬度的地方少。从两海域分离的细菌,在蛋白质分解能力和碳水化合物发酵能力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别。
沿岸水域水质污染状况不同会导致异养菌区系有大的变化。
在海底堆积物中,表层常有芽孢杆菌属的细菌,表层以下有厌氧的反硫化弧菌,再下面有产甲烷菌。
海洋微生物的分布
一、湖泊的环境条件
二、湖泊中微生物群落
三、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湖泊中微生物群落
温带地区较深的湖泊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随季节、温度的变化而交替地发生热成层作用和湖水对流运动。
根据湖泊中水温的变化,可将湖泊分成三层:表水层、深水层和两者之间的温变层。温变层的水温随深度而急剧下降。
夏季,表水层温度较高达 20℃左右。温变层随深度增加温度急剧下降。暖水总是位于冷水之上,不可能混合,呈现夏季分层现象(夏季成层作用)。
秋季,表层水温下降,逐渐接近深水层的水温,当上下水温一致时,上下水层便能得到混匀,出现秋季湖水对流运动。
冬季,表层水继续降温,直至结冰,而冰总是浮在4℃水面之上,出现冬季成层作用。
春季,冰块融化,表层水温逐渐上升,当与底层水温一致时,又可发生互相对流,形成春季湖水对流运动。
湖泊的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