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剖析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势在必行,取消药品加成,提高体现医疗技术和医护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制定,以及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弥补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损失并切实减轻患者医药负担,健全医药价格监测体系,本文分析了原价格体制存在的缺陷并就如何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合理调整政府定价范围,改进定价方法,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和促进县级医院的发展。
关键词:医疗服务价格;机制;剖析
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落实医改工作的重点,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是关健环节,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建立新型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和价格管理机制,健全医疗服务补偿机制,缓解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促进医院不断改善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康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原有价格体制在运行中表现出不适应方面
(一)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和结构不合理
原体系中价格形成机制和结构不合理,物价部门对医疗服务定价时没有考虑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医生定价含糊,没有分级定价。按现在贵州省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如一般的县级二甲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为05元,诊查费为2元,医生的劳务价值与专业技术不匹配,再如一级护理收费一日仅6元,而需要护士每15-30分钟巡视观察一次,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进行护理评估及一般性生活护理,同时还要作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及术后指导,没有考虑医护人员的技术价值、劳动强度和风险。
(二)药品价格虽经过招标采购,但价格反而虚高
虽然药品由省级机构集中招标采购,但招标过程不透明,公众根本无从了解,没有考虑区域,医院等级、供货路程远近等因素,形成普药基药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的地方欠缺,新药特药难购买。药品的集中招标形成了垄断的局面,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在城市医院医药代表仍在活跃,在利益面前,部分医务人员开大处方,开新特药,直接加重了病人的费用负担。另外药品流通环节过多,药品从出厂到医院要经过代理商、配送商、分销商三个环节,层层盘剥、级级加价,导致医院药品进价远高于药品出厂价。医药购销领域中商业贿赂严重,医院药品监督机构形同虚设,监督不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
(三)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物价上涨
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的人主要为物价部门人员,对医院服务项目和技术及劳动强度知之甚少,想当然制定,与实际工作相脱节,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价格随着市场价格变动而不断变化,医生劳务价值一定多年,比如贵州省医疗服务价格仍按2011年制定的标准,有的项目还执行2006年的标准,社会GDP和人均收入增长了好几倍,物价上涨,但医疗服务价格一成不变,导致医疗服务价格不能有效地反映医疗服务价值的变化,难以引导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新技术新项目审批过程迟缓,一些新医疗技术和治疗手段收费定价缺少依据,间接造成医患关系紧张,也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四)政府对卫生投入机制不完善,力度不够。
政府投入不足,政府对卫生投入机制不完善。对公立医院的补助杯水车薪,在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