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浅谈五线谱调号的产生.docx

格式:docx   大小:172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五线谱调号的产生.docx

上传人:镜花水月 2018/10/3 文件大小:17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五线谱调号的产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谈五线谱调号的产生
在进行五线谱学****过程中,有许多同学问,在五线谱的高音谱表中,为什么不带升、降记号的调就是C调,带一个升记号的调就是G调,而带一个降记号的调就是F调呢?这些升、降记号是怎么来的呢?
下面是这些问题的理解写出来可以回答同学们的疑问。
(本文仅以五线谱的高音谱表及大调音阶为例)
我们知道,标准音阶的基本结构为:“C D E F G A B C”,其第三音(mi)与第四音(fa),即(E-F)之间,第七音(si)与第八音(do),即(B-C )之间的距离为半音,而其它相邻两音间的距离都是全音,这种音阶称为大调音阶。参见(图1):
在大调音阶中,以C为主音的C大调音阶,按十二平均律(将八度音分成十二个均等的半音的音律)的划分正好符合标准音阶的结构特点,所以不需要任何升、降记号(见图1)。但是,如果以其它音名作为主音排列成大调音阶时,就必须升高或降低其中某些音来调整音级的排列关系,使之符合大调音阶的结构特点。这样就会出现升、降记号。
在教学中,以C大调音阶的基本结构作为参照,按五度相生的规律,可以推出其它大调的音阶及调号。
若以C大调音阶的第Ⅴ级音“g1”为主音,顺次排列到“g2”为止,即“G A B C D E F G ”。我们通过调整其中某些音的音级,使之符合大调音阶的结构特点,就可以得到G大调音阶。由于按大调音阶规律,第六音(la)与第七音(si)之间应是全音,第七音(si)与第八音(do)之间应是半音,而这里,“E-F”之间是半音,而“F-G”之间却是全音,这样,不符合大调音阶的结构特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F”音升高半音,变成“﹟F”。这样“E-﹟F”之间变为全音,“﹟F-G”之间变为半音,就符合大调音阶的排列规律(全全半全全全半)了。即“G A B C D E﹟F G”。由于这个“F”音在G大调音阶中每次都要升高,为了记谱方便,就把这个“升号”,记写在谱号的后面第五线“F”音的位置上(谱号和调号在每行五线谱的开始都要记写一次),表示在这行谱表中,所有“F”音都要升高半音。这个“变音记号”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调号。
G大调音阶及调号:参见(图2):
    依此,如果以C大调音阶的第Ⅱ级音“d1”以为主音,顺次按大调音阶规律排列到“d2”为止,我们就可以推出D大调音阶为:“d1 e1 #f1 g1 a1 b1 #c2 d2 ”。在这里,除了G调中已升高的“f1”外,还必须将第Ⅶ级音“c2”升高半音,变为“#c2”,才符合大调音阶的排列规律。
D大调音阶及调号:参见(图3):
    同样理由,其它升号调中的升记号,依此类推,学生可掌握其基本规律。
用降记号的道理与用升记号的道理完全一样。如,以C大调音阶的第Ⅳ级音“f1”为主音,顺次按大调音阶的全音、半音关系排列到”f2”为止,就构成F大调音阶。
因为按大调音阶规律,第三音(mi)和第四音(fa)之间应是半音,第四音(fa)与第五音(sol)之间应是全音,然而,在这里,“A-B”之间是全音;而“B-C”之间却是半音。因此,需将“B”音降低半音变为“bB”,才符合大调音阶排列规律。即“F G A  bB C D E F”。把这个降记号记写在谱号后面第三线“B”音的位置上,就是F调的调号。
F大调音阶及调号:参见(图4):
同理,可类推出其它降号调的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