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版本.pptx

格式:pptx   大小:16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版本.pptx

上传人:花开一叶 2018/10/6 文件大小:16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报任安书教学设计版本.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导入新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表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人格。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当他们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一个为了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选择毅然赴死;一个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选择了“忍辱而生、苟活于世”,最终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介绍有关背景
读导学案116页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为一种巫术。当时人认为使巫师祠祭或以桐木偶人埋于地下,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即有灾难。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被人告发为巫蛊咒武帝,与阳石公主通奸,公孙贺父子下狱死,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皆坐诛。武帝宠臣江充奉命查巫蛊案,用酷刑和栽赃迫使人认罪,大臣百姓惊恐之下胡乱指认他人犯罪,数万人因此而死。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遂趁机陷害太子,并与案道侯韩说、宦官苏文等四人诬陷太子,太子恐惧,起兵诛杀江充,后遭武帝***兵败,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相继***。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终于清醒过来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于太子被害处作“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此事件牵连者达数十万人,史称巫蛊之祸。
写作缘起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一、朗读原文与译文,大致理清文章的主旨和行文脉络。
线索脉络,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第1段——写来信内容和回信目的
第2段——阐述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第3段——不赞成为名节而死,要“隐忍苟活”著书。
第4段——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5段——成书过程、目的以及体例。
第6段——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研读文本
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第2和3段  
(1)分段研****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难点
两个层次。第一层: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自己向来被“主上”和“为流俗之所轻”,避辱而就死就将比鸿毛还轻,与“蝼蚁”无异。“不能与死节者”比——现在去死,不是死于节,而是死于罪,因此表示要“自重其死”。第二层: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本段层次多而转折自然 ,曲折起伏。
第二层:不辱和受辱
对比:四不辱和六受辱,突出腐刑的不能忍受。
比喻:用虎陷“槛阱”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为喻,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
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
引用: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
先讲不能死,后讲不能辱,形成尖锐的矛盾。
第三段:隐忍苟活
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却不怕死,如今我并不“念父母,顾妻子”,说明我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为何却隐忍苟活呢?
第一问句强调自己选择“隐忍苟活”的代价实在太大:父母先他而逝,(愧对先人——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无兄弟之亲,对家庭看的不中。(愧对妻儿——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提出新的观点:勇者不必死节,怯懦的人也可以为节义而死。
对比:我和奴婢、婢妾对比,说明我本更应该一死,为何却隐忍苟活呢?
最后才揭开自己苟活的原因。
个中委屈不足为外人道,今向老朋友一吐愤懑,娓娓道来,言之切切,情之切切。说明自己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