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节夏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约在公元前二千二百年左右,是中国历史上夏王朝的开始。
古文献上一再提到,比商更早的是夏王朝。《尚书·召诰》:“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所以说,夏代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
夏人活动的主要地区夏,原来是一个部落联盟的名字,以后才成为王朝的称号。据《史记·夏本纪》所载,这个部落联盟是由夏后氏、有扈氏等十二个拟姓的氏族部落组成的。
据古书记载,夏兴起崇山,夏禹之父鲧也封于崇,禹建都于阳城。又说伊水、洛水两岸是“有夏之居”,从这些记载来看,今河南嵩山到伊水、洛水流域这一范围是夏人活动地区之一。
今山西南部,也是夏人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古书上说禹又都于安邑、平阳,西周初年,这一带还被称为夏墟,这里的居民尚保存着夏人的一些风俗习惯。
古书上说夏后相曾建都于帝丘,则夏人活动的范围,东面一直达到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山西的有些地方,作过一些调查和发掘,发现有介于龙山晚期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不少文化遗存。尽管目前确切地判明其时代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这对于寻找夏文化仍不失为重要的线索。
夏王朝的建立和奴隶制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为十七君,历时四百七十一年。
夏禹传子,是“天下为家”的开始,从此以后,“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说父子、兄弟相传便成为制度了。
《史记·夏本纪》说夏禹仍是按照旧的传统制度以天下授益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据说当时有些诸侯皆去益而朝启,看来当时不少贵族已是拥护王位世袭制的。由于私有制的发展,掠夺战争日益频繁,社会内部已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氏族制已失去作用。军事首长转化为最早的专制君主。古书上说“启代益作后”,禅让制遂被启破坏。益为了维护禅让制而反对启,结果启杀掉了益。当时有些守旧的氏族如有扈氏,也对启夺位不服,而进行武装叛乱,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有扈氏被启所灭,其失败是历史发展倾向所决定的。经过了一场激烈斗争之后,传贤才为传子所替代。古老的氏族制被国家所替代了,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夏启时就初步实现了。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所以《礼记·礼运》把夏禹作为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的大同之世。所谓大同之世,就是“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所谓“小康之世”,就是“天下为家”的阶级社会。
传说禹曾设官分职,并作赎刑。《左传》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反映出夏代已经形成了国家,并制定出最早的刑法。《孟子·滕文公》说:“夏后氏五十而贡”,即夏国家分给每户农民土地五十亩,农民向
·夏本纪》说,“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汉书·食货志》也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棐。”贡赋的产生,也是出现剥削和。
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从启开始,夏国家建立起来了,但夏的政权并不是很稳固的。《墨子》称夏启好酒耽乐,其子太康则更为荒淫,《楚辞·离骚》就说他是“娱以自纵”,启子武观便起来作乱,发生了太康失国之事。
太康死子仲康立,仲康死,子相立。这时东夷族有穷氏正向西发展其势力,有穷氏首领羿自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羿善于射箭,恃其武力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