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隔夜茶不能喝”没有科学依据
民谚说“隔夜茶,毒如蛇”;坊间甚至还有隔夜茶有致癌物质的说法。这种说法的理由是:茶叶经放置过夜后,会产生二级胺,而这些二级胺类物质可以转变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中医院美容科与保健部主任医师翁丽丽说,其实,“隔夜茶”应指长时间放置的茶水,而不是过了午夜12点就算隔夜茶。
翁丽丽说,二级胺类物质并不等同于亚硝胺,它广泛存在于很多种食物中,尤以腌腊制品中含量最多。人们从茶叶中摄取的二级胺数量极为有限,远低于人们从主食中摄入的量。
另外,二级胺本身并不是致癌物,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硝酸盐共同存在、并发生化学反应才能形成亚硝胺,当亚硝胺蓄积并达到一定数量时才会发生致癌作用。
“茶叶中有丰富的茶多酚,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对其他致癌物的抑制效果也相当明显。”翁丽丽认为,隔夜茶会致癌,变质前不能食用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
研究表明,茶水放置时间长后最主要的变化是茶多酚的进一步氧化,颜色加深。一杯清澈碧绿的茶水,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放置久了,会失去绿色,增加黄色的程度。这是茶水中的茶多酚氧化形成黄红、红褐色的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这些产物是无毒的,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过长时间放置的茶水中是含亚硝胺,不过,亚硝胺要达到每千克体重吸收1000毫克-2000毫克才有可能致癌,而且是常年持续性大剂量的服用。一般正常的进食量,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危害性。
不过,不宜喝超过12小时的茶。翁丽丽解释,因为茶水超过12小时后,茶中会生成许多对身体有害的菌类,容易导致腹泻,特别是夏季放置时间过长的茶水,维生素大多已丧失,且茶水中蛋白质、糖类等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所以说不宜饮用。不过,可以用它来漱口,能够清除口臭,清洁牙齿,而且对牙龈还有坚固和保护作用。
现代人喝茶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误区。“新茶不洗、剩茶不扔、茶垢不清”是人们喝茶中容易犯的错误。不论幼嫩的新茶还是珍贵的陈茶,表面上都可能有农残、尘螨污染,最好“洗”一下,头遍茶倒掉不喝。有些人不愿洗掉茶壶上的茶垢,认为这样可以养壶,其实,茶垢不但对健康不利,还会影响茶的味道。
喝茶的三个误解
一是觉得越贵的茶越好。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价茶,除了满足人们对口感的需求,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茶的价格由品质和级别决定。品质主要指茶的产地和树种,级别主要和采摘时间、采摘部位有关,嫩芽、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价格就相差不少,同样是龙井,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就是最贵的。
老百姓其实不需要买高档茶,完全可依据个人经济能力和不同的口味进行选择。选择100—300元一斤的茶比较合适。这个价格,已可以买到品质非常好的茶。有些级别高的茶采摘时间太早、太嫩,而茶的一部分营养恰是在茎里,有些便宜的茶养生效果更佳。
二是只喝茶不品茶。茶有两种,一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一种是“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第一种茶可满足人们“养身”的需求,比如解渴、提神、祛火、消食等;第二种茶则可以满足人们“养心”的需求,比如抒情、礼仪、悟道等。茶对人来说最大的价值是养心为主、养身为辅。尤其是中年人,工作忙、压力大,更应该给自己一点时间,耐心地泡一壶茶、品一壶茶。人在烦躁时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时也不妨先慢慢品一壶茶,再做决定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