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docx

上传人:aihuichuanran1314 2018/10/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追忆陈寅恪》一书.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追忆陈寅恪》一书朱自洁第一次听见陈寅恪这个名字是在大二上孙文泱老师的课上。老师说起“二陈”即陈寅恪和陈垣,还说陈寅恪的“恪”字不念 ke,而念 que,因为他本人是江西人,乡音如此,学界朋友后辈为表尊敬这样称呼他,久之就成了不成文的规矩了。当时我就心怀敬仰。一方面,我能够想象他名字称呼这个掌故中所反映出来他本身的魅力; 另一方面, 是因为孙老师满怀敬仰的称呼 “陈先生” ;而对孙先生满怀敬仰的我自然将“陈先生”尊为天人。后来选修课越来越多,逐渐地能从各位老师那里听到这个陈寅恪先生这个人,特别是关于他的一副名满天下的对联——“孙行者;胡适之”——给我的印象有其深刻。我记得这是在上赵亚夫老师的历史教育学上所讲。赵老师提到民国时期清华大学的四大名师——梁任公、陈寅恪、赵元任、王静安。这幅对联即是招生考试中的一道题, 数名考生中只有一个人对上了, 就是后来在语言文字学上很有成就的周祖谟先生。这些掌故给我的影响很大。它们让我对当时的历史学界甚至是整个学界有一种模糊却很美好的印象。但是,由于我生性懒惰,即使想知道更多关于陈先生及其他大家的情况,也没有做些努力。直至看到这本书《追忆陈寅恪》 ,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关于陈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情况。此书内容分为五辑。第一辑为陈寅恪同辈友人如俞大维、赵元任、冯友兰、钱穆等人的回忆,其编排以作者与陈寅恪交往的先后为序。第二辑均出自陈寅恪的弟子之手,当然“弟子”不限于及门弟子,但至少也以确曾听课为度,如蒋天枢、姜亮夫、季羡林、周祖谟、周一良、王永兴、邓广铭等,其编排以作者的师从次序为序。第三辑亦属回忆,是与陈先生又接触的一些后辈学者。第四辑是一些人对陈寅恪先生生平道德和学术的研究, 资料很珍贵。 最后一辑是陈寅恪家属与亲属的回忆, 让人更加了解生活中的陈先生。这本书广集陈寅恪的亲朋好友、同辈学人及门下弟子的种种回忆,真实地勾画了陈寅恪的生命轨迹,展现了陈氏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的留学生涯,以及他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成都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的教学与著述活动,反映了陈寅恪一生的坎坷和辉煌。另外,这些回忆文章很多不仅涉及到陈寅恪先生,还涉及了王国维、梁启超、胡适之等当时的一批大家,还有他们与学生的交往,构建了当时的历史学术界的一角,窥一斑可得全豹,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学人怎样做人,怎样为文。同时,这本书的作者都是与陈先生以及各位学者有接触的人,他们都是怀着对陈先生的敬仰与怀念写下了这些篇章, 因此文字均是朴实无铺张, 有些读来真是感人至深。 这从我下面介绍我的所得时举例反映。古人历来就有“立德、立言、立功”之说,德为其首,可见总是把为人之德放在为文之工前。在这本书中,多人回忆了陈寅恪先生与他们交往的点点滴滴,先生无愧于当代第一史学家,其为人谦虚、为人厚道、道义气节风范在一言一行中均能体现。陈寅恪先生真乃谦谦君子。他的学识被很多学者公认为当代第一人,可是他自己却从不作此想。他曾多次言及“寅恪不敢读三代两汉之书”,还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从不珍视我写的论文” 。又王永兴乃陈寅恪先生的弟子及助教,在《种花留于后来人》一文中这样写道:有几次朋友来访,我侍坐先生之侧,恭听谈论,来访者提出有关梵文、藏文以及佛典诸问题向先生请教,先生总是说,他已将梵文等放下多年,不敢再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了。先生通晓梵文、希腊文等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