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泸州市交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现状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位于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全省唯一一个与滇、黔、渝三省市接壤的市,具有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按照“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川黔高速公路、宜泸渝高速公路、隆黄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通道”建设,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初具规模,初步建成了次级交通枢纽的基本框架,已具备建设四川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必要条件。
2008年底,全市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12249公里,%(全省约占全国的5%)。其中:铁路里程170公里,%;公路里程1077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6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300公里,%;泸州机场现已开通北京、广州、深圳、昆明、贵阳等5条航线。
2008年,,占全省1187亿人公里的6%,其中:,,。,%,其中:,,(%)
,。
2008年,,。(在全国已通航159个机场中排名84位),完成货物吞吐量1579吨。
(二)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泸州交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交通基础薄弱、建设滞后、建设成本较高、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交通运输仍然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1、基础薄弱
路网规模小。2008年全市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12249公里,%;,仅为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和中部地区的一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公里,%;铁路里程170公里,%,,仅为全的59%。
运输结构失衡。2008年全市完成货运总量4806万吨,其中:公路4266万吨,水运410万吨,铁路130万吨。%,明显偏低,%。
路网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长江以南的合江、叙永、古蔺等县路网密度较小,道路等级较低,与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建设发展滞后
近年来,尽管我市在高速公路建设、集装箱码头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建设总体进展尚不如人意,无法充分发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
带动作用。隆黄铁路和叙永至大村铁路建设滞后,资源运输通道不畅,给全省能源供给保障和加快古叙矿区规模化开发带来一定影响;水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全市进出公路、铁路通道“断头路”较多,难以与周边省、市形成有效连接;尽管已积极争取,但我市城际快速铁路建设尚未纳入全省重点建设盘子,与我市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公路的养护较差,养护资金缺口较大,“重建轻养”的问题较突出。
3、交通建设成本较高、难度大
我市处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段,北低南高,高差起伏较大,山区占幅员面积的比重超过50%,河流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导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造价高,铁路、高速公路平均造价比平原地区约高一半以上,严重制约泸州交通发展和建设。
4、功能不完善
由于各种运输方式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相互之间缺乏合理分工和有效协作,通道资源和运输资源未得到高效综合利用,其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二、加快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紧迫性
泸州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国家交通运输部规划的全国196个、全省10个国家道路运输主枢纽城市之一、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和全省六大二级物流中心之一,也是四川省第一大港和唯一的集装箱码头,是四川及西南地区东向水运出海大通道和对外物资交流的枢纽。
作为四川“南大门”和省上确定的区域性次级枢纽,加快泸州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可有效改善四川作为内陆大省“不沿边、不靠海”的区位劣势,在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设泸州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四川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泸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迫切需要,也将为全面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