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校沟通的几个“失败”案例发人深省
《金华晚报》作者:任文林
本报讯 从7月20日开始,金华市首届家校合作指导员培训班在金华宾馆举行。参加培训的老师,大多是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政教主任,他们长期与“调皮”学生周旋。在闲聊时,有老师说:一些调皮捣蛋学生,毕业后反而经常回学校看望老师。这一说法马上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同。
说起家校合作,这些老师每个人都能讲上一整天。记者特地收集了几个“失败”的案例,发现,原来与调皮的孩子“周旋”,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徐美菊,婺城区白龙桥小学副校长,从1985年开始,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说起家校合作,她的感触很多:那时候,孩子都比较纯朴、单纯,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家长问得最多的是成绩,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回家准挨一顿臭骂。现在的家长,已开始关注孩子在学校里过得快乐不快乐,并且经常与老师和其他家长探讨如何教孩子。
徐美菊认为,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家庭环境都不一样,因此,学会与孩子交流,是一门艺术。在天姆山小学任教时,徐美菊碰到过这么一个学生,他的妈妈在当地开了一所幼儿园。这名学生平时不做家庭作业。有一次,一名班干部去督促他,让他先做作业。没想过,这名学生把这事情告诉了家长,家长过来骂了班干部,班主任也无法与这名家长沟通。到了初中,这名学生越来越任性,不肯去上学了。据说,后来他帮别人打工去了。
“说起来,这名家长自己也是当老师的,但是,她不应该这样溺爱自己的孩子。”徐美菊说。
后来,据说,这名学生也明白了老师当年的苦口婆心。遗憾的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家长如此为自己孩子“撑腰”
葛永乐,东阳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很难想象,眼前这名年轻的老师,居然有17年教龄。作为一名做班主任工作起家的老师,他的“沟通故事”也不少。
“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不成功的案例,那时候我参加工作才六七年。”葛永乐说,当时,他带高一的一个班级,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很好,能力也很强,他也觉得他很适合当班长。后来,这名学生坚持要走读,不肯住校,班主任也就答应了。但是,麻烦的事情也来了,身为班长的他,早上上学经常迟到,不能在同学中起表率作用,这也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葛永乐与家长沟通后,家长却极力庇护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班里有人写信要与这名学生“单挑”,这封信传到了班主任的手里。班主任一看事态严重,马上与家长联系。没想到,家长得知这事情后,连声叫好:“孩子不行,我帮他打!”
对于这样的家长,葛永乐最终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只是与他保持常态的联系。这名同学因为经常迟到和思想上容易走极端,高二时,被免去了班长职务。不过,这一处理非但没有让他醒悟,反而让他更自暴自弃。就这样,高中三年转眼就过去了,高考时,这名学生没有考好,第二年复习后继续考。
后来,葛永乐在翻看《东阳日报》时,无意中看到了这名学生,他在东阳世贸城做假花生意,做得还挺不错的。葛永乐联系上了这名学生。说起过去的事情,这名学生觉得自己挺过意不去的:当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