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科举制度.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举制度.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5/9/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举制度.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科举制度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转载请至后台留言申请授权,否则将按《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的公示》处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对中国的影响极其复杂,其中的功罪,确实难言。但无论如何,它给中国人投下了一个巨大的诱饵:通过考试可以当官。在西方,考试考出来最多当律师,当医生什么的,哪像咱们这里考出来就可以坐轿子、当老爷,坐在堂上扔签子打人屁股?这样大的好处,怎能不让人心动?我是没生活在古代,要是活在古代,我都想考一个出来。
好处这么大,大家当然就忍不住想点歪门邪路,行个贿做个弊什么的。但是平心而论,朝廷还是强烈希望让科举保持公正的。尤其到了明清时代,中央政府几乎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为了杜绝作弊,能想的办法几乎全想到了。朝廷这么认真当然也有它的考虑,公正的吸纳人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科举是中国文官官僚体制的命脉,科举制一旦彻底腐烂,可能导致整个官僚系统的异化,进而威胁到帝国的生存。
但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就像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一样,深刻地理解到天下任何招式都有破绽,朝廷的关防也不例外。整个科举史就是一个找破绽与堵破绽的斗争史。
外帘官简单来说,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院试,童生通过这个考试可以成为秀才。院试过后是乡试,通过乡试就是举人了。《儒林外史》里的范进就是在乡试后欢喜疯了的。第三级是会试,在京城举行,考试通过后就是进士。会试后额外还有一个殿试,但是殿试一般不淘汰考生,只决定名次。
不同级别的考试,考场制度就不相同。以明清时代的乡试为例,朝廷把考官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帘官,一类是外帘官。内帘官包括主考官和同考官,其职责就是阅卷。外帘官则包括一大堆人员: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监门官、搜检官、供给官等等,总指挥是提调官。这些庞杂的人员全部任务就是确保从入场到交卷,从交卷到内帘官阅卷,这些过程中没有任何作弊。
怎么防止呢?首先他们就面临一个问题:来考试的,可是考生本人?万一学霸拿着学渣的准考证过来代考,怎么办?他们想到了两个办法,一个是准考证上描述考生相貌,比如:胖、面白、虬髯。万一考生为了考前精神一下,把络腮胡子剃了,那很遗憾,你只能先回家养胡子再说。但这些描述也会引发争议,清朝有位考官胡希吕就钻了牛角尖。他监考的时候,如果考生脸上有胡子,但是准考证上写“微须”,他就认为是冒名顶替,不许入场。考生着急了就跟他辩论:微须嘛,就是微微有胡须,凭啥不让我入场?胡希吕解释说文言文上“微”做“无”解。当然这就是强词夺理。考生马上反驳:那我皇下江南微服私访,当作何解?胡希吕哑口无言,掂量了一下,终究没有胆量说皇上就是一丝不挂游江南,咋地?他只好让考生入场了。
当然,世上相貌千千万,靠简短文字很难精确描述。长成马云那样的还好,像我这样长相普通的,光靠几句话很难知道是不是本人。所以朝廷还规定了第二个办法,考生入场前必须得有认识他们的人,当场指认、签字画押,如事后发现有冒名顶替情节,指认者负连带责任。这两个办法虽然有些用处,但并不能百分百地杜绝冒名顶替。不过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也确实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如果当时有指纹机,皇帝一定会用上的,可惜没有。
下一个问题就是夹带抄袭。这个只能靠搜。明朝时候就搜得非常仔细,经常把考生扒光了,从发辫到脚踝仔细搜检,有时候连肛门都要扒开瞅一瞅,看里头有没有夹带。清朝一开始的时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