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科举制度.ppt

格式:ppt   大小:1,136KB   页数:31页
该资料是网友上传,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请放心下载。
点击预览全文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举制度.ppt

上传人:wz_198613 2017/7/14 文件大小:1.1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举制度.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选拔方式
二、科举制度的形成
三、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
四、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选拔方式
商和西周时期主要是贵族统治,贵族分封自己的兄弟子侄辅助统治,所以我们看到当时都是分封制度。
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官职仍然完全由世族垄断,下层人很少能够有机会进入上层社会。
战国时期( 前475-前221),养士和客卿。国君和贵族公子常常把有学问、有才干的人供养在自己身旁,并随时从这些人中选取适当的人才,派任官职。当时的所谓“战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是养士的代表。
客卿就是有才干的人去其他国当官。
这个时期的人要学会自荐。比如毛遂自荐。
西汉初年实行“任子”和“赀选”制度。
汉代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制度。
察举是考察、推举,又称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被皇帝征的人都是社会名流或者有声望的人。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然后再向朝廷推荐。主要是三公、大将军等的辟招。
汉末,曹操为了发掘和重用人才,就提出不拘一格用人的方法,根据需要,选出了一些比较有才干各方面人才充实政权,帮助曹魏在三国角逐之中逐渐占到上风。
曹丕后来接受陈群的建议,最后发展成了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就是各郡县有中正官,负责评定人物优劣,把人以家世、德行、才能为标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九品中正制实际是东汉以来的名士品人的一种制度化。
二、科举制度的形成
隋文帝在开皇年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科目,除有秀才、明经外,炀帝增加了进士科。
唐承隋制,又不断增加、完善。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三史、三礼、三传等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生徒,由京师或地方学馆出身的称为生徒,一种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代进士、举人、秀才概念与后世不同。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及第以后称考官为座主,对座主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拔萃”的考选,叫关试,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唐代的明经、进士等科每年都考试,但是录取的人比较少,有时候录取十几、二十或者几人,所以进士及第特别困难。
唐代试卷不糊名,盛行行卷与通榜的风气。
所谓“行卷”,即是举子在参加考试前,将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择其佳者汇集成卷,投献给当时的名公巨卿、社会贤达,求其赏识,制造声誉,向主考官推荐。或直接向主管考试的尚书省礼部投卷,称为“省卷”或“公卷”,供知贡举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