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红楼梦灯谜诗.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红楼梦灯谜诗.docx

上传人:buxiangzhid56 2018/10/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红楼梦灯谜诗.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谜语是表现机智并培养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 ,是世界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 谜语又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神话中就记载着原始谜语的使用情况。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谜语的翻译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考究 ,我们认为谜语的翻译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 ,在意义上 ,谜语的翻译必须做到 底面扣合。一则精巧的谜语 ,应该是隐中有显 ,显从隐出。也就是说 ,谜底既要深藏于谜面之下 ,又要透过谜面巧妙地显露出来 ,而制谜者的艺术手腕以及猜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 ,也就在融合隐与显这一矛盾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其二 ,形式工整。 我们知道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各民族语言中的谜语既有其普遍性 ,又不乏特殊性。 在我国 ,谜语大都为四句式 ,每句又以五、 七言居多 ,比如咏物诗就是典型的例子。鉴于谜语这种整饬的对称结构 ,汉语谜语外译时应尽量重现形式美就显得颇为必要了。其三 ,在不同语言中 ,谜语的普遍特征是音韵和谐 ,音调铿锵 ,虽然也有不用韵者 ,但所有的谜面总是节奏鲜明、声调铿锵。因此 ,只要不会产生因韵害辞的结果 ,谜语的翻译就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音乐美。上述三点是汉语谜语翻译的一般原则。但需要指出的是 ,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制 , 红楼梦 灯谜除具有谜语的一般特征外 ,更不乏自身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比如俞平伯在 关于 红楼梦 的语言成分 一文中这样写道 : 红楼梦 里有诗 ,有赋 ,有词 ,有曲 ,甚至于灯谜酒令 ,都无不精巧绝伦 ,达到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而且作者并不是孤零零的 ,没作用地写出了这些东西来 ,把它生硬地塞到 红楼梦 里去 ;而是使它在书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用它来更生动更活泼地表现出书中某些人物的性格。的确 ,红楼梦中的灯谜几乎都被作者赋予了个性化、诗谶化、拟人化和隐喻化的特点。《红楼梦》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有宝黛钗的三首诗:其一(宝钗)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其二(宝玉)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其三(黛玉)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我们来看第一首宝钗的诗:“镂檀锲梓一层层, 岂系良工堆砌成?” 意思是镂锲檀梓一层层, 怎是优秀的雕工堆砌成的?“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意思是虽然半天狂风暴雨已过去,何曾听到出家人庙里的的梵铃声。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 遂引起后人的众多猜测。 有人说谜底为纸鸢; 有人说为树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说为宝塔、盆景中的宝塔等。作者的用意似在诗句本身,是有意不点明谜底的。一般认为, 宝钗的灯谜是对其性格、 遭际的概括和感叹。 前二句比喻她为人处世总能精细周全、 八面玲珑以及美丽端庄的外表, 并说这些都是出于天性, 并非是她有意做出的。宝钗的谜,前两句的寓意也许是说她为人处处精细,层层设谋,但能八面玲珑,不留痕迹;后两句当是借用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别后, 于风雨之中闻铃悲感事, 来说她与宝玉生离的。但小说中宝玉是主动弃宝钗出家,并无留恋之意,故反原意而用。后两句当暗示宝钗与宝玉只是空作了一场名义上的夫妻。 又前宝钗“更香谜”中以“ 风雨”象征人事变迁,则贾府经变故后,宝钗仍未闻“梵铃声” ,或兼讽其终未醒悟“名利犹虚”(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