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文档名称:

并且留青竹刻制作的时候.ppt

格式:ppt   大小:6,770KB   页数: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并且留青竹刻制作的时候.ppt

上传人:282975922 2018/10/9 文件大小:6.6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并且留青竹刻制作的时候.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留青竹刻探寻队
——寻找常州留青竹刻


团队简介
成员感悟
兴起原因
联系方式
项目介绍
拍摄照片
参与过程
个人档案
包振宇:组长。14岁,管理能力强,想法多,考虑周全,在各项领域都突出,乐观开朗,办事效率高,心胸开阔。思维发达。
个人档案
徐哲浩:副组长。14岁,乐观开朗,吃苦耐劳,少说多干,很机灵。思维开阔。有恒心。
个人档案
吕翔龙:财务负责人。14岁,交际能力强,对每个人都很关心,很有爱心。能够很好辅佐组长与副组长,有很强的逻辑思维。
个人档案
徐陶:照片负责人。15岁,上进心强,具有感染力。有专业的拍摄技巧,在活动中负责主要的拍照工作。
活动缘由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没错,这确实是好事,但在我们享受生活,享受这时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履行作为一个常州人的义务——传承先辈们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就以“探寻即将消逝的艺术——常州留青竹刻”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公益活动。我们老常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哭泣,它们的伤口在流血,我们要赶紧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为我们老常州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找到明天。
项目实施地: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如有需要,可以扩展到更多的地方)
受益人群需求特点:这次的受益对象不是我们人群,而是虽然没有躯体,但灵魂长存的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常州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是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二次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留青竹刻是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二次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它的特点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竹刻艺人在这层竹筠上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显示较强的立体感,又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深月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竹肌颜色渐呈紫红色,犹如初熟樱桃,抛光之琥珀,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
我们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可以让常州市民,乃至整个江苏省,甚至全国各省的人民,记住我们常州的留青竹刻,也为自己生活之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让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技艺活下去!
了解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特色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竹刻演进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虽然竹皮留去分明,但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
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
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以明末竹刻家张希黄为代表,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
色泽的差异,以竹的外皮(即青皮)刻图纹,将剔除青皮后的竹肌做底,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这一时期,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
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竹的青皮作为图纸的雕刻绘制法,与绘画的笔墨神
韵更加贴近。但到了清末,竹刻工艺日趋衰退,留青名家不多,佳作也较罕见。 20世纪中期,留青艺术家大多聚居上海,如江苏武进的徐素白、
苏州的支慈庵以及无锡的张韧之等。他们在继承明、清名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名词解释
留青:竹刻之一种。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
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因留青,是留其表皮一层,所以又名“皮雕”。竹材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
蛀工艺处理,成品底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黄;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
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
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至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李葆恂《旧学庵笔
记》载张希黄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希黄
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